黄奇帆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基于当前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过去 40 多年,中国凭借人口红利、制度红利和全球化红利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近年来,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持续上涨,比较优势不再显著,传统的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从资源消耗来看,中国 GDP 占全球 20% 左右,工业规模和进出口贸易占全球 30% 左右,却消耗了全球 50% 的矿产资源,继续依靠大量要素投入发展难以为继。同时,货币投放的边际效应降低,劳动力人口逐步减少,传统依赖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难以为继。
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生产力的显著跃迁,这一跃迁是通过科技进步与创新驱动实现的,旨在达成更高质量、更高效能以及更高科技水平的生产力。黄奇帆指出,要在理论、技术、工艺、工具和要素这五大维度进行创新,通过科技创新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升,以推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在工艺创新方面,特斯拉通过一体化压铸,将原需多个零部件组装的车身结构件,转变为可直接压铸的单一零件,减少了零件数量,降低了生产时间和成本,还提高了车身结构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这可能会引发汽车车体制造工艺的重大变革。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在数字经济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地位愈发重要。人工智能技术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加速迭代,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普及应用,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特征会更加显著。
主攻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黄奇帆提出应聚焦于新能源、新材料、数字智能、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五大领域。这些领域的颠覆性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每一个领域的突破都能引领社会进入新时代,如能源系统从煤炭到石油化工的转变,推动世界进入电子机械时代,而清洁能源加上电子芯片又把世界带到了智能世界。
不过,中国的科技创新仍存在诸多短板,在芯片、发动机、材料、数控机床、工业软件等领域,一些关键零部件和装备依赖国外。为突破这些壁垒,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黄奇帆认为要增大研发经费,建议将研发强度在 “十五五” 规划和远景目标中提高到 3%,到 2035 年提升到 4%,同时加大原始创新研发经费投入,使基础研究投入占比到 2035 年达到 20% 左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借鉴美国硅谷的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模式;建立健全资本市场体系,培育壮大打造独角兽的耐心资本,布局产业链集群,优化完善科技创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