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让飞飞从小就有国际视野,所以外教的口语课一定要报的。但考试也是要兼顾的,所以除了英语口语班,普通的课外辅导班也不能少。
孩子的文学素养要从小培养,大语文类的课程肯定不能错过。
奥数,我认为可报可不报,但牛先生说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很重要。那就报上吧。
想让飞飞学习一门乐器培养一下情志。飞飞自己选了钢琴。
想让他有点儿男子气,长大以后能够保护好自己,所以学习了空手道。
他喜欢玩乐高,干脆报了个班,好好玩去吧。
他喜欢跳街舞,那就报个班,当做锻炼身体也是可以的。
听说大脑潜能开发也不错,可以提升孩子智力,提高学习效率。那还用说么,赶紧报上呗。
一年后……
“是牛飞飞家长么,他的空手道课快到期了,如果续费还可以保留课程。”
“是牛飞飞妈妈么?孩子的乐高课还剩下24个课时,如果不来上就可惜了。希望孩子能够坚持。”
“飞飞妈妈,飞飞很久没来复训了。坚持才能见效果,希望能够安排好孩子的时间。”
……
做了母亲,有了牛飞飞以后,我就一直在想,一定要给他一个健康又快乐的童年。但是,现在的牛飞飞跟我的童年比起来,好像也好不到哪里去。
在牛飞飞五岁以前,我还能够不忘初心。不管父母、哥嫂多着急,劝说我和牛先生,该让孩子学点东西了。他们说,谁谁家孩子都能从1数到100了,谁谁家孩子都能背唐诗300首了。我们都没有着急过,就想让他开开心心的慢慢长大,到了他该学习的时候再说。
一切的变化都从牛飞飞上幼儿园开始。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开始有了紧迫感。接孩子时,家长们都在交流孩子上的什么课外班、特长班。我有点儿焦虑了,怕飞飞什么都不会,跟别的孩子比会自卑。害怕他长大以后怪我们不严格要求他,以至于他没有什么特长。于是,一个接一个,好像上瘾了一般。只要有家长在的地方,都会把仔细听一下别人的孩子在上什么培训班,为什么要选择那个培训班,特色是什么,我家孩子有没有必要参加。有一个阶段,我简直对此着了迷,一旦听到好的课程如获珍宝,还会赶快介绍给认识的朋友和同事。
最终,不仅是飞飞,我们把自己也折磨的疲惫不堪。每周应接不暇的课程,需要给飞飞专门做一个精细的课程表才能做到无缝衔接。只要稍有差池,甚至堵车,都会耽误下一个课程。周末从起床开始一直到晚上,飞飞的日程安排的满满的。实在没有办法,我和牛先生认真权衡以后,带着飞飞把自以为比较重要的课程留下了,其他的插空进行。最终的结果是,剩下一堆只有靠续费才能继续保留的课程。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恶性循坏的怪圈。
看着飞飞这么小年龄,很多时候要到凌晨才能睡下。看着他开心的时候越来越少,跟我们交流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我才慢慢意识到,我和牛先生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忘了初心。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参与了一场跟其他家长比拼孩子起跑线的竞赛。
虽然,我也经常在飞飞考试失败的时候鼓励他说:“人生是一次中长跑,赢在起跑线上的不一定能赢得最后的比赛。只要努力,我们还有很多机会。”可是,我还是在教育的大环境中渐渐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在用一个一个所谓的课外班来填补孩子的时间。其实,跟所有父母一样,我们在填补自己内心的一块空缺,在给自己一个安慰和借口——我给了孩子最好的教育,我是爱孩子的。
细想下,真正的爱又是什么呢?
付出、奉献我都可以做到,甚至可以比其它父母做得更多更好。我也在尽力做个好的榜样。我戒掉了手机,每天学习、看书、写作。但是我懂孩子么?我给了孩子他真正需要的东西么?
虽然,小学就学过“伤仲永”的故事,现代也有17岁进中科院但被多次劝退的神童。但我还是跟其他父母一样忍不住地、不停地给孩子施加压力,而且是以冠冕堂皇的爱的名义。其实,归根结底,父母这样做的原因,不是完全因为爱,更多的是恐惧和迷失。害怕自己在孩子教育上输了面子。这是一个让人不愿承认也难以面对的事实。但事实上,跟一个只有健康和快乐的平庸孩子比起来,父母们更愿意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也许,很多时候我们做父母的都把自己的梦想凌驾于孩子的梦想之上,把自己的需求凌驾与孩子的需求之上。
拿中科院神童魏永康来说,两岁的他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被人称为“神童”。四岁时,他已经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八岁进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13岁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2003年7月,已经读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被学校劝退。这是个典型的现代伤仲永的故事,当时这个事件被很多媒体甚至央视进行了深度报道。
最让人不解的是,魏永康的母亲听说儿子被劝退的消息后,并不是心疼儿子、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而是指着中科院的大楼,让儿子跳楼。她还大声对魏永康说:“这么好的条件不争气,你去死!”自此之后,母亲和魏永康几乎不怎么交流了。
还好,在媒体和社会人士的关注下,母亲开始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魏永康也慢慢通过学习融入了社会。故事能够有个好的结局,让人欣慰。我把故事的结局归结为“母亲的爱战胜了母亲的好强心和自尊心”。
我记得在一个心理学课程上,老师告诉我们任何情感都会造成伤害,包括爱。老师解释说,爱之所以会造成伤害是以爱为名,给了对方自以为最好而别人不需要的东西。父母对孩子的爱大概就是这样的。作为父母,我们自以为是的给了孩子最好的东西,其实这些并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很多人会说我想多了,因为孩子根本不懂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这种时候需要父母的引导。
我突然想起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与母亲的故事。阿姆斯特朗6岁时曾经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到月球上去”。阿姆斯特朗的妈妈并没有对他异想天开的想法嗤之以鼻,也没有一板一眼地告诉他说人类至今还没有上过月球的历史。反而鼓励他说:“好啊,只是你别忘了从月球上回来,回家吃晚饭。”
33年后,当阿姆斯特朗作为美国第一个登月成功的宇航员从月球返回地球时,记者问他:“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阿姆斯特朗回答说:“我想对妈妈说‘儿子从月球上回来了,我会准时回家吃晚饭’。”
我想尊重孩子的梦想,并鼓励孩子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这可能才是父母能否给予孩子的最好的教育和引导。
如果孩子想做一只鸟,在天空中自由地飞,我们就竭尽所能地教会他如何顺应风吧,而不是以爱为名给他准备一个池塘;如果孩子想变成一条鱼,在大海里自由遨游,我们就竭尽所能地教会他如何顺应水吧,而不是以爱为名要给他装上翅膀。
当然,谁都不是生来就为人父母,但愿我们能够在养育孩子的时候,自身也不断成长,最终能够以爱为名,让孩子如其所是地健康成长。
上月末,上海一个十七岁孩子因跟母亲发生矛盾从高架桥愤然跳下。一个花季般的生命就此陨落了。责备孩子脆弱或者责怪母亲情绪、言语不当都不是我想做的。毕竟逝者已逝,愿他安息,活着的人生活还要继续。只愿我们为人父母的能够从这件事情上多些反思,避免悲剧一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