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阅读计划,我继续读了“译者序”,一连串的问题,问的我不断的点头,生活中时不时会冒出来一些消极情绪,或是想逃离,或是觉得生活乏味千篇一律,思考“人生意义”这样矫情的问题又毫无答案。令人生“只若初见”这可太诱人了。
译者讲到阿德勒的主张有“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我们可以将自卑感转化,通过自我创造性的努力来克服它,从而实现进步,并且我们需要积极面对和适应社会环境。
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它以对话的形式,通过青年与哲人的辩论,阐述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我还没看正文,但读的快的小伙伴们说很难懂这种对话形式。
在“引言”中,青年像我们大多数人有的困惑和疑虑,觉得根本无幸福可言,他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来不断质疑哲人的观点。哲人坚信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能够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试图引导青年从新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并接受阿德勒的理论。
在阅读过程中,我圈画了许多关键句,“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如果不懂得如何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时候就会因为想要满足他人期待或则不想伤害他人而导致虽有自己主张但无法传达”。这些句子都深深触动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