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思想带有朴素的辩证法,在道家思想中,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所有事物都是相对的;也没有什么是唯一的,所有事物都是相互依存才能存在的。所以在道家思想当中,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有用无用之分。所谓“有生于无,无生于有”。这就是简单的辩证法思想。
道德经的第二章阐释了这个道理。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从字面意思很好理解这段话的内容,也就是说如果天下人都给美定义一个标准,那么反过来不美的标准也在无形之中制定了。所以如果天下人都知道美是什么的话,那么不美或者可恶的东西就会诞生。如果天下给善一个定义的话,那么不善的定义也会在无形之中产生。所以天下的人们要是知道什么是善,那么不善的东西就会产生,人们就会产生歧视。这样无形之中“善”也就不是善了。
这句话是很不好理解的,如果加之以生活感悟,却也很好理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喜欢美好的事物和人物,对不美的东西和人物深恶痛绝。这样在无形之中就会产生了很多冷眼。同时当美丽的东西逐渐变得不美丽的时候,我们的心态也会跟着变化,就这样,美丽也就不美丽了。所以当美丽的标准产生时,就给了我们以误导。所以如果天下人都知道美丽是什么的时候,这就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
一样的道理。如果给善定义,就是做好事,那么不做好事就不是善了吗?善的定义产生后,人们会以不善的定义去衡量世人。当一些人没有达到善的标准或者定义时,那么就会收到谴责与批评,进而形成道德绑架。这就是天下人都知道善是什么的话,那么这“善”也就是“不善”了。例如人们都会把扶老人过马路定义为“善”,如果一个人没有扶老人过马路,那么他就会认为是个不善良的恶人。其实,这个老人真的需要扶着过马路吗?也不见得,或许老人喜欢独处,或许老人能自理呢。扶老人过马路也要视情况而定,并没有通用标准、我们只需尊重自然法则即可。
我们也从上面两句话中得出这么一个道理,既然不美是因为美而产生;不善是因为善而诞生。那么我们也就知道了世上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的,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所以有是生于无的,难和易是相互转换才形成的,长和短是相互对立才形成的,高和下是相互包含的,音和声是相互融合才能相成声音,没有前哪来的后呢?
这是很通俗的辩证法,没有鸡就没有蛋,没有蛋也就没有鸡;没有简单的原子构造也就没有复杂的细胞构造;在短的映衬下,才能显示出长的高大;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没有音的节奏哪有声的动听;前和后如影随行。所以我们看万事万物不要带着有色的眼镜,要恢复原始的眼光去看万事万物。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形态,尊重每一个事物,每一种东西的存在都有它的意义和价值,我们不能厚此薄彼,那我们也会因小失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到这些呢?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这是圣人的做法,听起来有点难懂,其实很简单,也并不是要求我们什么都不做。所谓“无为”就是不做招摇的事,我们要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事情,该读书的读书,该工作的工作,该研究的研究,我们要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去感染感动周边的人。当别人不开始的时候,我们也不要开始,当我们做成一件事的时候,也不要骄傲自满,当我们成功的时候也不要把功劳占为己有。不把所有的功劳占为己有,也就不存在失去了。这样我们可以无往而不胜。
当你读懂了【道德经】的第二章的时候,明白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道理,你就会以另一种心态和眼光去看这个世界的人和事。与此同时,你的格局也会被无限放大,真正的以多角度去审视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