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中午饭的空隙,我架起了手机架,打开腾讯视频,继续从观看历史中找到昨天没看完的《朗读者》。
主题是故乡,有白岩松,有斯那定珠,有余华,后面的还没看完。
吃完了饭,先把日更写完。这是最近养成的习惯,没有写的话,感觉心里痒痒的。
为什么呢?如果过了那个时间,再要做这个动作就会难上千万倍。
中午这段时间,如果上班期间,是午间休息。我可以自由享用,可以吃完饭,拍拍屁股就出来院里的树荫下。
当然,我的做法与其他人大相径庭。他们诧异,我大中午的不睡觉,跑出去干啥。
我说是写东西,他们会把眼睛瞪大,办公室也能写,为啥要跑到外面去。
听到这样的答复,我就开始变换另一种原因,说去散步,吃得太饱了。对健康,他们无话可说,所以,我用不着再为这事烦恼。
今天休息,所以在家,但日更也不能打乱。不是非要,而是如果可以,为何不这样做呢?
刚刚看到的视频是故乡,那么我也趁机回一趟吧,好久没回去了,疫情依然严峻,还是注意安全第一。
余华说,只有不写作的时候,他才能感觉自己在北京。为什么呢?因为写作,需要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停下思绪,那便是故乡。
白岩松说,故乡是以前拼命想离开,长大后拼命想回去的地方。出生在呼伦贝尔的他,从17岁就离开家,到外地求学,后来也在北京工作,定居。
他跟故乡的根永远都在,而且越来越深沉。哪怕在家乡只有17年,在北京有30多年,但家永远是家。
故乡不仅是经历了才有感觉,那种血脉传承也是很奇妙。白岩松的儿子从小生活在北京,但却把学习的方向转到研究内蒙。这,就是故乡对人的影响。
斯那定珠,出生在香格里拉的一个很小的地方,巴拉格宗。
他小学没毕业,但却做出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件。
他不惜花上几千万,甚至变卖房产,也要让家乡通上公路。他知道,交通不便,会是什么结果。
他的眼睛,就是因为错过最佳治疗时间而导致的失明。一个眼睛,他也看到了改变和希望。
十年,他让村里通了路。他为故乡做的点点滴滴,让我这个外乡人都佩服。
如果是在我的故乡,我能做什么呢?
如果我有能力,我最想做的就是在村里或者镇上,开一家免费的图书馆。
在老家,书籍有,但却很少有人买,多半是因为觉得太贵了。
小时候,在书店看书,没钱买,站久一点就会有店员过来提醒,要看的话就快点买,站在过道挡住别人了。
我知道,他是在说,不买就不要看了。
小时候,自尊心很强的,发誓再也不来了,但每次经过,还是会进去,有时不好意思,就会花几毛钱买一支笔,让自己心里好受一点。
其实,那时候也没什么书看。基本是辅导练习,或者是真题。小说名著,印象中是没有的。
只有在二手书店,会有,但那些只能出钱租。应该是一周一本五毛钱。
七毛钱,我可以吃一顿饭,所以,这书看得挺贵的。第一本借的书《平凡的世界》,当时看着印象最深的就是开头,少平,少安,黑馍馍。
可惜,没看多少,就到期了。因为上学要听课,放学要回家做家务,吃完饭写作业。我的书,只能琐碎时间看。
想起以前,就觉得比路遥那一辈幸福,至少我还能借书,还能吃饱饭。他们呢?物质虽然不丰富,但精神却越来越富足。
所以,我努力,让老家有一个免费读书的地方。物质容易满足,但精神,却是一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