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天地,总阴阳,别气化,定灾祥。
“帝曰:厥阴在泉而酸化先,余知之矣。风化之行也,何如?”
黄帝曰:如厥阴风木在泉,味从木化而为酸化之类者,余已知之矣。但夫子所谓厥阴在泉,风化之行于地也,何如?
“岐伯曰:风行于地,所谓本也,余气同法。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故曰: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此之谓也。”
岐伯对曰:前言厥阴司天,其化以风,是风本天气也。又曰:司天同候。可知地化亦与天同也,何言之?盖厥阴司天风行于天,厥阴在泉则风行于地,乃本于地之气而为风之化也,所谓本者,此也。
其余少阴在泉则热行于地,太阴在泉则湿行于地,阳明在泉则燥行于地,太阳在泉则寒行于地,诸气皆同此法也。
可知本乎天而化者,即为风暑火燥寒湿之天气;本乎地而化者,即为酸苦甘辛与咸之地气也。天地不诚合气哉?惟此天地合气,是以阴阳升降六节攸分而万物化生矣。故古语曰:谨候气之所宜,无失生病之机。正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