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看完了《写作的禅机》,其实我并不是太懂作者的意思。不知是太深奥,还是翻译的问题。
今天重看划线部分,感触颇深的是:质量终究成就质量、模仿有它的必要性。
先来看“模仿有它的必要性”,这与昨天看到方军在《穿透式学习》中所说的“深度复制框架”不谋而合。由此我想到了孩子的语文老师,不管是小学时的还是现在的初中语文老师,所布置的作文课,叫抄范文的比例并不小。我想,老师的用意,也不外乎是让孩子模仿优秀作文,让那个刻在脑子里,考试的时候就会联想起来吧?
对于老师这样布置作业,我是感到不解的。让孩子抄,那孩子还会动脑子思考吗?没有思考过程,那怎么会有写作的思维?在我的学生时代,从来没想过抄作文,心里根本就没有那个意识。在那个年代,也不可能抄。我记得那时都是要绞尽脑汁地去想,很多时候都是到了最后的交作文截止时间才写完。我觉得那样就很好,毕竟都是深度思考后才写出来的。我现在看孩子自己写的作文就很感叹。东拼西凑,没有中心内容,像一盘散沙,读起来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我看他就是为了凑够老师要求的字数。
作者在《写作的禅机》中说:“在准备阶段,作家必须选择一个他认为想法能够自由生长的领域。在学习过程中,模仿和创作是同时进行的,只有模仿盖过了他自己的想法时,才会真正断了创作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