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感觉我看了很多书,今天有意识的去翻看了微信读书上的记录,看书226小时了,可是依然感觉自己看完书好像没有什么改变,而有的书好像很难看懂,看不明白,直到今天看到一篇文章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我对于《乌合之众》是不感冒的,或者是说不太能理解作者的观点,很大原因是因为我现在的知识储备还不足以支撑我看这本经典的书。我对于心理学只是感兴趣而已,远没有达到能自己说出一二的程度。所以一开始就去看别人推荐的经典书籍,无异于一个初中还没毕业的人,说自己喜欢数学,而去研究高数。
那既然感兴趣,想去看怎么办呢?可以先从入门的书籍着手,进行主题性阅读。
找到一本门槛较低的入门书籍,先看目录框架,但是不要奉为圭臬,再多找基本类似的书进行分析。这是书。
再看课,也就是别人的讲解。B站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很多优质课、慕课、得到等都可以利用,方法和文一样。
其次是人,找到该专业领域的大咖,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有时候去请教别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
最后是文。一些优质的文章和论文,也是进行主题阅读的好材料,但是因为篇幅有限,所以会有点碎片化的意思,这就需要我们将零碎的知识点拆碎了,融入自己的思考,再糅合进自己的知识体系里。
怎样看一篇文章呢?更多的是关注文章的结构,摘选出和自己相关、能在生活中运用到的关键词,而不是整篇整段的复制,想要看全文,点开链接看一遍即可。
所以这需要我们带着问题去进行阅读,要有问题意识。有人看书是在精确地查书,而你是在漫无目的地看书。如此这般的话,所有的内容都变成了重点,也就是背景。渐渐地也就什么也没留下印象。而如果你是带着问题在看书,那你看书的过程,就会变成一步步找到答案的过程,这样的正反馈,会驱使你不断地看下去。体验到看书的快乐。
带着问题去进行主题阅读,也就不需要我们从头开始去看一本书,而只需要根据问题找到目录的相关内容。
有了问题意识去进行主题性阅读之后,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形成框架。
但是在这个框架不是简单的思维导图,回想一下,你做思维导图很多时候就是根据作者的目录进行关键词的摘选,而完成了思维导图吗?这只是给你一种你好像是看完了一本书的假象
而已。我们看书并不在于你能够把一本书的知识记住,而是在看书的过程中,你的思考。
那怎样搭建自己的框架呢?
自上而下。有了框架再去填充。相对来说会简单一些,但是容易被已有的框架限制住。
自下而上。先有了知识点,再去总结出适合自己的。
框架有了,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还要去更新框架。
这些都有了之后,最重要的就是作品输出了。也就是“费曼读书法”但是我要说的不只是输出,而是公开输出。输出只是你学会了,但是公开输出,是你能够用恰当的文字和方式将知识讲出来,让别人能够听懂。
史迪芬平克曾说:“写作之难在于将网状的思考,通过树状的句法,用线性的文字展开。
而阅读刚好相反。”阅读之难在于将线性的文字,还原成树状的结构,形成网状的思考。“
所以,如果我们没有输出,就没有形成完整的闭环。
输出确实很痛苦,但是很有必要。尝试去做,你会发现,你对这个部分知识的掌握将达到一个惊人的地步。
所以,开始转变线性思维,开始系统性思考吧~
记住一句话:以我为主,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