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过几间认为口味还不错的餐厅,装潢不差人气也还好,可就是再想去的时候店已经不在了。其实距离上次光顾并没多久,有的储值卡都没用完。也有的刚被发现,还没等到光顾就奇怪的消失了。在我看来投资一间像样的店面的费用并不小,店租一般都是年付,开不够一年就关张的门店试错成本未免太高了。
一、风风火火开始到寥寥草草结束
吃过间牛腩火锅店,上下两层差不多20几个桌子还有几个单间,装修现代利落。第一次光顾就感觉口味挺赞,经过店员的热情怂恿充了张卡,两个月时间里接二连三带着家人去过三四次。发现只有第一次去店里人多,尽管口味依然在线,但人气一次比一次差,直到后来有一次从门前经过时,忽的抬头发现店已经停业了。
还有前段日子去了间鱼煲锅,之前在探店视频中看到过,新店开业上了一些平台活动。有天赶上去吃饭想到了这家,索性就光顾了。外部视觉很气派,门脸宽阔,有个十几米宽。店里也有20来张桌子,虽不满座但也算热闹。口味中规中矩,关键是价格实惠,平台买的套餐优惠券,4个人花了88块都没吃完,冲这实惠劲也值得再来一趟。可不幸的是从我刷到视频到看见店停业,中间不过2个月,也就是从开业到关张只经营了不足4个月。
我曾加盟过一个品牌,那时的一位区域负责人跟我讲:“作为投资人要对自己的投资负责,而不是只顾享受作为老板的感觉。”除去原始投入,开张后的经营管理也会是一大笔财力与物力的投入。很任性的投资一间店又在很短的时期内眼睁睁看着关张,大致有两种可能性:
一种是前期盲目乐观导致应对不足,再无法支撑接下来的运行;
再一种是悲观的预判终点,及时止损。
无论归属于哪种可能,这些投资的结果都是不负责的。生机勃勃的对立面就是死气沉沉,那些装修华丽,看上去优势颇满的门店是怎么昙花一现般凋落的呢?
二、“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还适用吗?
传统认知告诉我们,只要东西够好,货真价实就不怕没有光顾。老话“酒香不怕巷子深”,“酒香”会让顾客主动找上门。就如前一篇我在中提到的令我敬佩的小吃,没有多少宣传就把生意做的红红火火的,靠的也是这个理念。一个土了吧唧的小摊能这样,大投资的店面为什么不行,舒适度不是更高吗?食材不是更安全吗?为什么风风火火的开始却寥寥草草的结束呢?
认认真真经营的店家不在少数,但其中有一部分却没能存活下来的原因,有人说三年疫情让消费萎靡了;有人说经济变差了,人兜里没钱了。这些说法或许都对。不过还是能看见街上的店铺一间间的开起来,这说明依然有人对市场保持乐观。
那些包含智慧的古谚语到底过不过时呢?
在我看来“酒香不怕巷子深”和“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表达的观点异曲同工。它的理念强调的是自信,来自匠人的自信。“酒香”代表好的产品,“不怕巷子深”代表的是对产品的自信,就像当年胡庆余堂打出“真不二价”就是出自对自家产品的自信。这是积极的一面。可如果我就认为我的“酒香”,客人就必须得来,这种拿它当做营销理念来看待的时候,就显得任性了,就有些行不通了。
1- 在纯粹靠拼手艺的时代,好吃自然是硬道理。当如今物质已不再匮乏,添加剂和预制菜在工业标准化下使得口感的差异越来越小,这个时候内核往往不只是口味了,对产品的自信抵消不了“巷子里”的“卷”。
2- 个性的装潢对留住顾客的作用太短暂,可能有些人就不是为了来吃东西的。开业初期好多人因为图个新鲜光顾,热度来的快退的也快,话题降温后会迅速冷却,如果做不好预判,当客流突然打折,心理的阴影面积是很大的。
3- 有些餐厅只能依靠平台活动,特别是经过新媒体的加工、雇人排队等刻意下的营销让短期人气骤增。这种繁荣是虚假的,因为平台抽走了相当比例的利润,让商家变得几乎无利可图。我曾遇到过整个晚上全是拿着平台券来消费的餐厅,这意味着这一晚是没有现款收入的。如果是我的话,会少很多积极性。
综合来看,物质极为丰富的今天,功能领域被不断的细分。吃已经不局限于填饱肚子的情况下,人的刚需不明显了;选择多了,也很难在同一个地方持续性消费。客户的忠诚度那么低,就算加了私域池可能也是摆设居多,想要持续的获客就意味着更细节的差异化。包括如何摆脱和缓冲媒体效应带来的短期红利,保持住“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产品质量,细心培育到顾客可以自动找上门来。
另外一个,如果看到可以蹭的便宜赶紧的,说不定再去的时候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