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总是愤怒?为什么你总是自责?为什么你总是想依赖别人?
这些都可以从你的童年经历中,找到答案。
作者提到,我们的童年经历,决定了我们以后面对问题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这本书值得一读。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用有趣又易懂的语言,讲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故事。蛤蟆先生因为心情悲伤郁闷,后来朋友建议他去看心理医生,经过治疗,最终心情得到疗愈,从童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重新认识了自己;并改变思维和行为方式,让自己快乐起来,也有了更好的人际关系。
以下是摘录及思考:
1.他感到几乎没法做他自己,因为他总活在河鼠的影子里:要是他们去划船,河鼠总会说鼹鼠划得不对,比如拿桨的姿势错了。
思考:①长期否定别人,会严重伤害对方的自尊,让别人陷入自卑。应该用鼓励代替苛责。
②平常要注意我们自己的言行,也许无意间的一句话,会带给别人很大的伤害。学会正向表达。
2.他宁愿河鼠不要总这么能干,能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去尝试,哪怕做错了也没关系。
思考:不要因为怕对方做不好,就包办,否则对方永远都学不会,而且会打击对方的积极性。
特别是家长教育孩子过程中,不要怕他犯错。一次做不好,给予指导,下次会有改进。总要尝试过,才能有成长。
父母如果替孩子走了本该他走的路,孩子将来要吃更多苦。
3.我再问一次,你现在真实的感觉是怎么样的?”
蛤蟆觉得非常不自在,他问:“你说的‘感觉’,到底是什么意思?”
蛤蟆并非故意表现得那么愚钝。和许多人一样,他从未有意识地用这样的方式来看待过自己的情绪,所以很难用语言来形容,更别提对别人说了。
思考:很多事情,当有情绪的时候,多问问自己的感觉是怎样的。了解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深层的心理原因,了解自己真实的需求。
不能压抑自己的情绪。压抑的情绪,并不会消失,而是在不经意间集中爆发,会让自己崩溃。
4.可好像那样还不足以羞辱我,獾接着说,我父亲让他不要告诉我,因为——我现在还清楚记得他说的话——‘他是个好孩子,可生性轻浮善变!’在场的人们都看着我,我只好摆出一脸无畏的样子,胡说了一堆话来掩饰我的尴尬,可其实我内心觉得被狠狠羞辱了。”
思考:不要轻易给别人贴标签,也不要给自己贴标签。
总评判别人的人,也在评判自己。会带来很多负能量。
5.这就是我当时的感受。小时候,我被父亲狠狠责骂后,也是这样的感受。”
“那么,我们就把它称为‘儿童自我状态吧。”苍鹭说道。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你一定知道在刚出生时,我们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正因为这样,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所以我们会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具体的情形和场景因人而异。”
思考:童年时期的经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成人期面对问题的方式。形成我们人格的雏形(自然型儿童)。 后来,我们会随着经历的增加,而逐渐改变自己,适应社会(即适应性儿童)。

6.儿童的基本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
“所有这些情感加在一起,就构成了所谓‘自然型儿童’,而这是整个‘儿童自我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考:童年期的基本情感,如果没有得到重视、满足或释放,孩子到了成人期,也无法正常面对自己的某些情绪,会出现心理问题。
所以,父母要重视孩子儿童期的感受和情绪,比如孩子哭的时候,给以抚摸或拥抱。
看完这本书,摘录反思过程中,又有许多收获,可以更多地了解自己。希望也带给你一些启发。
后面第二篇,还会分析到“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值得一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