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难免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而产生抱怨,对于爱抱怨的人,我们定会在心里认为这个人负面情绪太多了;或者认为这个人是个爱唠叨,爱抱怨的人。如果是自己爱抱怨呢?大多时候要么没有发现自己爱抱怨,要么是自己控制不了抱怨。凡是爱抱怨的人,并不是真的养成抱怨的习惯,而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处在压抑的状态而得不到解决。从另外层面理解,他还能产生抱怨意愿和行为发生,说明内心还没有达到非常痛苦的状态,也算是一件“好事”。发声总比沉默更有力量!
人为什么抱怨呢?一是可以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把自己的不满像倒垃圾一样倒出来,自己心情舒畅了很多,这种抱怨是以“宣泄情绪”为目的。如果想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那么抱怨是没有任何的作用,反而会助推自己换个场地换个倾诉对象,还要进行抱怨。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抱怨”,和“吐槽”不同,“吐槽”也是情绪的宣泄,但是可能有骂人,说出过分的话;或制造谣言,中伤他人,大放厥词。
抱怨也有它积极正向的一面。抱怨出来比压抑在内心对个体更有利;抱怨有时可能成为社交润滑剂,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让女人在短短20分钟时间里向另一个完全陌生的女人诉说私事,她们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亲密程度令人惊叹。女人社交时,会化更多的时间在抱怨谈话上,这能够让女人之间的感情变得越来越紧固。有的人(包括一些自媒体)以抱怨的方式建立社交形象,展现自我,用抱怨方式立人设。
是不是抱怨不分场合不分时间,内心产生抱怨冲动就毫不控制地进行抱怨呢?如果是这样的话,抱怨可能会对自己造成危险,因此一个理性的人,一定会注意倾诉的对象和倾诉的场合,是否适宜,是否能得到倾听者的理解和支持。另外,抱怨的话题是否与倾听者产生关系,因此抱怨要讲对象,不然没有一个人无缘无故愿意听别人抱怨半天,就像我撑起个垃圾袋子,等着你来倒。除非是好朋友之间,或者是有求于你。总而言之,抱怨之人要慢慢学会觉察到自己的这种状态,能改变更好。不能改变,一定要注意抱怨对象和场合。在这里我并不是提倡抱怨,而是积极看到抱怨的发生。
面对对方的抱怨,作为倾听者我们该怎么做呢?如果你内心足够强大,不被他人的负面情绪“拉下水”,我们首先做到的就是倾听,“抱怨者”其实是“悲观者”,无论作为好朋友,还是其他的关系,对方能向你抱怨,也是基于一定的信任,耐心倾听,时而以微笑或者点头给以反馈和回应,倾听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心理疗愈方式。
如果一个人永远不抱怨,有什么问题都埋在心里,他的需求很有可能永远都不会被别人看到,而且还容易憋出病来,所以抱怨这件事,有其功能,也有其方法,不要陷入无效抱怨,或者攻击性抱怨,也别期望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抱怨上,还是希望我们都做一个乐观的人,只有乐观者才会前行,即便我们做错了事,或者遇到挫折,也会寻找办法突破,继续前行不停留在“抱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