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 看到《肖申克的救赎》这个题目时,以为肖申克是一个人名,这是一个人进行救赎的故事。后来看了原著,又看了电影,才明白肖申克原来是一个监狱,故事讲述的是主人公救赎自己也救赎他人的过程。故事很精彩,我几乎是一口气看下来的。一本好书总能带给人一些感动、一些启示、一些收获、一种力量,而《肖申克的救赎》无疑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所有的感动都来源于主人公安迪,来源于他巨大的人格魅力。肖申克,那是一个糟糕透顶、令人恐怖的地狱,大部分的囚犯都被折磨得特别像囚犯,他们面容呆滞、冷酷至极、近乎疯狂。只有他,安迪,脸上镇定自若,动作极其优雅,说话有条有理,走路抬头挺胸,眼中充满希望,为人谦恭有礼,对人真诚善良,做事一诺千金。
在那样一个恶劣得让人感到绝望的环境中,他没有抱怨,正视现实,哪怕这个现实令人感到恐惧,他依然沉着淡定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忘读书学习,也不忘引导身边的狱友学习,连续六年给州议员写信争取图书基金,把监狱的图书馆搞得有模有样,为一部分有求知欲望、想拿学历的囚犯提供了良好的读书平台。
在肖申克那单调得令人害怕的生活中,安迪始终没忘自己的兴趣爱好,那就是雕刻,他雕刻出各种各样美丽的石头,成为肖申克监狱中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他还把精美的雕刻品送给狱友,激起了他们心中友情的涟漪。
在繁重的劳作中,他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时机,为狱友争取到了珍贵的啤酒和难得的休息时间,那一刻,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完全像是自由人了!他很看重和雷德之间的友情,在雷德对未来失去希望时,安迪一次又一次为他重新点燃了希望之火,并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在那堵墙,那块玻璃石头下,用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引导他走向新生。
给我最大启示的一个词是“体制”,对雷德说过的一段话记忆深刻,“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一个人的确会受到监狱环境制约,当你剥夺了某人的自由、教他如何在牢里生存后,他似乎就失去了多面思考的能力”,服刑了50年的布鲁克斯获得假释出狱,却处处无法适应新的世界,最终绝望自杀。而雷德自己也认为“已经变成所谓体制化的人了”,后来出狱后在超市工作,上卫生间还习惯性地向老板报告。这些无不体现出体制化的悲哀。好在雷德有好朋友安迪的帮助,能够鼓起勇气去寻找梦中的蔚蓝的太平洋!他终于走出了体制,走向了美好的自由!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不也在时常被体制化吗?社会上的金钱观,学校的分数论,面对越来越功利化的现实,能感觉到教育的艰难,学校、教师、学生似乎都在各种体制下被约束着,痛苦着,无法自由呼吸。甚至于有的老师不知道自己的教学除了提高学生的分数外,还能干些什么;有的学生也想当然地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获取一个好分数。于是,也常常会听到身边有这样那样抱怨的声音,埋怨教育制度不好,学校环境太差,社会因素太复杂,家长不配合,学生不好管等等,只知埋怨而不寻求对策和出路,似乎“世人皆浊我独清”,最后使自己身陷“愤世嫉俗”的泥淖,无法自拔,逐渐迷失了自己。
冷静下来想一想,我们的条件再不好,也比不上肖申克监狱差吧,但安迪却没有被体制同化和约束,他无论何时都保持冷静的头脑、坚定的信念,他是一个睿智的人!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远离那些事事爱抱怨的人,免得被他们同化;我们应该向安迪一样的智者靠近、学习,即便我们已经有了雷德一样被体制约束的机械思维,也有可能被安迪一样的智者的智慧所影响,为他们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不由自主地跟随着他们,向着充满希望和亮光的远方迈进!正如我们身边的许多优秀的老师,同样处于不尽如人意的教育体制中,他们却用自己的教育情怀点燃了教育梦想,带领学生在教育的百花园里轻舞飞扬,因为他们有了超越体制的思想。
阅读《肖申克的救赎》,我还收获了一种力量,那就是一种不断学习的精神,一种向往美好的理想,一种持之以恒的干劲,一种勇往直前的拼搏,一种义无反顾的坚韧,一种播种希望的决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主人公安迪一直牢记自己的初心,经过努力,不但救赎了自己,也救赎了肖申克监狱的许多像雷德一样的囚犯,当然,他的传奇经历还救赎了千千万万个在迷茫中挣扎的灵魂。虽然是小说中戏剧性的情节,但我们仍然相信这种伟大的救赎的力量!
一本好书的力量就是在看完之后会引发无尽的深思,思考身边的生活,思考身边的环境,使精神得到升华,开始救赎自己那日渐枯萎的心灵,我们还要学会把这束救赎之光传递给身边的人,我们的同事,我们的学生,让教育的美好、生活的美好永远在心灵深处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