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128 分钟的电影,改编自吉田秋生的同名漫画,惊心动魄的戏剧冲突,被埋藏在很深很深的故事纹路里,镜头对准生活中的琐屑家常:梅酒、海鲜咖喱饭、鱼排海鲜饭、鱼生吐司、定食;以及滨海道的樱花、老宅里的梅树、穿过镰仓的火车;和服、烟火,还有沙滩和海浪。
看完心里想,「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真是很不容易的事啊。」就像张爱玲说的,「热闹之中捎带一点凄凉。」这里,每个人都热腾腾地活着,恋爱、工作、生活,从脸貌到举止、神情,有种一丝不苟的诚恳;然而,在她们心底那些看不见的幽微角落里,又有着不足为外人道的小小隐秘和哀伤--它们互为表里,互为因果,最终在周而复始的生活里握手言和。
四季流转,人来人往。「你看啊,生活嘛,也无非就是这样。」
大姐香田幸,很早就肩负起照顾两个妹妹的责任,冷静、理性,而且坚强,开篇就展现出一副长姐如母的温润形象。然而,没有人想到的,她却是最离经叛道的一个。她成为别人婚姻里的第三者。那个男人的脾气、性格,与她父亲极为相似。
后来,在参加完父亲的葬礼准备离开的火车上,她下意识地对浅野玲说,「搬过来和我们一起住吧。」那一刻,与其说是同父异母的姐姐对妹妹的怜爱之心,不如说是一个介入别人婚姻的母亲对未来女儿的愧疚之情。香田幸面对的情感难题是,在忠于自我的爱情和道德伦理中的两难困境。在镰仓的老宅里,她一直安慰浅野玲「没有人有错」,本质上其实是在安慰自己。这些话与其说是在告诉浅野玲,不如说是在抚慰自己--「本来嘛,生活那是二元对立非黑即白那么简单的。」
然后是佳乃。彼时,她大概和浅野玲相仿的年纪--中学生,不大不小,略略能独立生活,但又谈不上成熟。这种年龄,最是容易被兵荒马乱的长辈们抛到了脑后。因此,她童年最亲密的长辈,反而是学校附近的食堂阿姨。可见,对于幼年那场变故,佳乃更多的是强烈的「被抛弃感」。
成年之后,那种生活落魄、被主流遗弃的人,对佳乃就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她在这些人身上看到童年的自己,由此产生一种冲动,想去爱他们、保护他们。但这种人往往又是混蛋,于是她就这么一次次地失恋、受伤,再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新一轮的恶性循环。好在她的性格也比较没心没肺。失恋了,天塌不下来。喝大酒,睡大觉。隔天醒来,该干嘛,还干嘛。成年人的爱情不是偶像剧。相爱时的快乐,分手时的利落,都是必备的礼仪。
而千佳,因为年龄太小,彼时她有外婆的贴身照料,所以对爱的匮乏感远没有佳乃重,更多的是对父亲的朦胧憧憬与想象。在她模糊的记忆中,父亲是个很温柔的人,这多少影响了她的恋爱倾向。她跟同样平和、温柔的店长在一起,多少有某种补偿心理在作祟。
哪有黑白对错,不过是冷暖自知罢了。
从小津安二郎到是枝裕和,食物承载着人间烟火的脉脉温情,是抚慰、传承,精准定位着来处的坐标,也记录了成长中的苦难与温馨。《海街日记》中,梅酒,这种日本家家户户都会酿造的果酒,就成为维系、传承亲情的纽带与象征。春赏樱,夏酿酒,日子就是这么过下去的。香田幸把外婆留下的梅酒送给母亲,母女握手言和,很有一种克制的体面与温情。
平心而论,是枝裕和的电影,既能刻画人性的幽微,又能呈现欲望的纤细,同时不乏诗意的镜头美学,难得的是越来越从容、恬静,有种举重若轻的达观。
《海街日记》这样的电影,多看一部,都是观者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