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两天的时间看完了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人们给这本书的定位是“猥亵,强暴”。如果是一开始便带着这种普世价值观去看这本书,难免会遗漏很多东西。
幸运的是看到一半的时候,去b站看了一个此书作者林奕含的采访视频。视频中的林奕含提到这个故事其实是一个“套中套”的故事,讲到最里层的套子时作者说到了对于古往今来传统文学的情深义重和浩浩汤汤五千多年的优美浪漫中文语境的信仰。而外面的套子便是作者说的“人类最大的屠杀不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式的屠杀,而是房思琪式的强暴”。
集中营可以停止,可是这种暴力却每天都有发生却又不能阻止。
我先从外面这个套子说起,也就是“房思琪式的强暴”———一个老师,利用自己的职权,利用学生的相信和尊敬,欺骗和强暴了自己的学生。这样的故事,哪怕是旁观者都羞于启齿,何况是经历过的本人呢?
可是这样的事情却并没有得到警示和阻止,哪怕每天都有发生,哪怕曾掀起过巨浪,待浪潮打过,一切又回到了原点,殊不知看似风平浪静的海面之下,依旧波涛汹涌。
例如2011年韩国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熔炉》一经上映便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引起了一系列的法律修订。
可是回到现实,无数的案件都因为证据不足不作起诉处理。受害者在创伤中难以自拔,施暴者依旧逍遥法外。《熔炉》如此,林奕含也是如此。
除了证据不足在法律上站不住脚以外,社会舆论中的“受害者有罪论”“中国传统贞洁观念”也不断地把受害者推向深渊。比如去年十二月份被爆出的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钱某猥亵女生的事件,有不少网友开始站队,谩骂女学生勾引、穿着暴露、态度不明朗才导致了这一结果。
事实证明,去青楼玩的男人,人们不会说他脏;在青楼的女人,人人骂她脏。不管原因如何,偏见就已经在舆论中给出了答案,就像书中所说“这个世界的烂疮比世界本身还大。走过危机四伏的成长,我们每个人都是青春的幸存者”。
从作者细腻的笔触和采访视频中,我感受到的是她越过荆棘和黑暗遗留下来的可爱和对文学的信仰和热爱。
谈到书写她说“有的字迹圆滑如泡泡吹出来,有的疙瘩如吃到未熟的面条”,她还说“汤圆很乖,胖了,浮起来,就可以放到碗里”,面对遭遇她也只能宽慰自己“脏有脏的快乐,要去想干净就太痛苦了”。
就是这样一个人,发出了直指灵魂的叩问,“艺术是不是诚实的?”“艺术是不是从来都只是巧言令色而已?”“她恍然觉得不是学文学的人,而是文学背叛了他们”。对艺术真善美的质疑才是作者写作最里层的套子。
古往今来,对于艺术审美也都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浅层次者不敢造次,深层次者故弄玄虚。门外汉也只能安上一个“你不懂欣赏”而被拒之门外。门内的人都带着对艺术的信仰而去相信同一信仰的人。可是就是这么一些带着深情浪漫的人,带有文学的美感人,却做出了背叛人格、背叛文学的事情。
譬如书中的老师李国华,又如民国才子胡兰成。他们的口中可以说出世间“最美的情话”也可以做出世间最下流和龌龊的事情。文学成为了他们的挡箭牌和护身符,用蜜语粉饰欲望,用文艺粉饰龌龊。思想体系既畸形又精美,用语言和修辞去弥补畸形体系里的裂缝,从而达到坚不可摧的地步。
评论说“这不过是林奕含无法接受人的两面性罢了”,可我看到的是一个人信仰的崩塌。她相信文学,相信话语的重量,相信说出“美”的文字的人也有一颗“美”的心,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现实沉重的摧毁了她的信仰。
一个以相信为信仰的人,最后发出了“世间没有什么是值得相信”的悲情。连文学都不可信的时候,连精神食粮都不可信的时候,灵魂又何以依托?
最后用书中的一段话来收尾
我宁愿大家承认人间有一些痛苦是不能和解的,我最讨厌人说经过痛苦才成为更好的人,我好希望大家承认有些痛苦是毁灭的,我讨厌大团圆的抒情传统,讨厌王子跟公主在一起,正面思考是多么媚俗!可是姐姐,你知道我更恨什么吗?我宁愿我是一个媚俗的人,我宁愿无知,也不想要看过世界的背面。
公众号原文:休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