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玩的时候,航航美美咬了我一口,眼泪都快流下来了,气得我一顿胖揍!打完了又心疼的不行。这孩子最近老是咬人,你说咋办呢?”航航妈妈苦恼的说。
“我家儿子最近也是。和小朋友玩的时候,抢不过就一口,其他小朋友都不敢和他玩了,怎么说也没用,郁闷啊!”小雨妈妈说。
孩子咬人确实是让家长很头疼的事,特别是和亲朋好友一起玩的时候,孩子咬人了,家长还得跟在屁股后面赔礼道歉,闹的不好家长关系都紧张,有的还上升到家长没教育好孩子,打了没用,骂了更没多大作用,家长们为此也真是抓耳挠腮。
其实,孩子咬人也是又原因的,打骂等强硬的方式只会强化孩子咬人的行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有可能,家长越是不让孩子咬人,觉得孩子咬人的频率反而更大。那么,孩子到底因为什么才咬人呢?有什么动机吗?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是通过口来认识周围的世界,并建构自己大脑和心理世界的。在孩子出生的时候,他能够使用的器官只有他的口、眼睛和身体。其中,口是孩子出生之后第一个能够熟练运用的器官,也是他和这个世界建立连接的最自然的通道。最初的时候,孩子是用口来认识手的,比如吃手、吃拳头、吃指头,发展到最后,会用口来认识周围所有的一切,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小孩子会把什么东西都往嘴巴里放。这个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口腔敏感期”,多发生在0~2岁。
一般2周岁左右的孩子可能会突然出现喜欢咬人的现象。他们会很友好的拉着别人的手,或者捧着别人的脸,看别人不注意时“狠狠地”咬一口,这种现象则是出在“口腔敏感期”的孩子想感受一下别人皮肤的“口感”而已。
孩子很小的时候,大人们会觉得小孩子皮肤很嫩滑绵软,好多人在和孩子玩闹的时候喜欢轻轻的咬孩子的皮肤,孩子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回应大人,这时候大人可能会觉得小孩特别可爱,“咬人”就成了大人和小孩互动的一种方式。
如果家里大人经常和孩子玩这种“亲密游戏”,孩子会认为这是一种表达亲近的正常方式,在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碰到喜欢的大人和小朋友也会以“咬人”的方式表达亲近。
在孩子掌握的词汇不够多,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的时候是不太能说出自己想做什么的,3-4岁的孩子才慢慢能通过语言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候孩子的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强,一群孩子在一起玩,如果不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玩具时就会出现争夺的情况。在孩子着急、情绪激动的时候,更难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在手脚不够用的时候,情急之下就会本能的用到嘴来帮忙,这种行为也会被大人定义为“咬人”。
而且,在孩子看到用嘴咬对方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时候,下次出现同样的情况还会“故技重施”。
清楚了孩子“咬人”的原因后,怎么才能避免这种行为发生呢?
首先,当确定孩子是处于“口腔敏感期”咬人的话,不要去斥责孩子,因为这是孩子成长必然要经历的过程,那么,作为家长就要“顺势而为”,提供更多的环境让孩子充分感受口腔带来的满足。比如,盛不同味道的果蔬汁,一边蘸少许让孩子品尝,一边告诉孩子是什么,什么味道,可以锻炼孩子的味觉,避免出现挑食偏食。也可以准备不同质感的玩具,让孩子用口腔充分感受,然后告诉孩子是什么质感,比如软、硬、棉、滑等。
对于第二种情况,就要先从大人做起,在家里尽量不和孩子玩“咬人”的亲密游戏,在孩子“咬人”时尽量平静,不去刻意强化孩子的这个行为带给自己的感受,当孩子发现这种行为不好玩时,也就不会再用了,慢慢就会淡化。
第三种情况的“咬人”行为和孩子的语言发展有一定的关系,这个需要长时间的去锻炼。平时家长和孩子的互动中,要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稍小的孩子可以借助正面管教的情绪脸谱图,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就会自己表达情绪和想法了。同时,在孩子出现“咬人”的行为后,家长不要一味的去斥责孩子,可以帮助孩子表达情绪,然后和孩子一起想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办法可以解决和小朋友的冲突。
要始终相信,孩子的不良行为背后一定是有正向动机的,缺少的只是家长们一双观察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