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前2天带3岁半的儿子在舅舅家玩,我表妹的儿子比他大6岁。因哥哥强行抢走了他手中正拿着玩的扑克牌,他抢不赢,就立马在哥哥大腿上咬了一口以示抗议。哥哥痛得大哭,所有人都指责他的行为不对,家里的长辈问小朋友:“你怎么咬人?再咬就把你的牙齿全部撬掉!”
我要儿子给哥哥道歉,可是他却犟着不肯道歉,反复跟我强调是哥哥不该抢他的纸牌。当时他情绪激动,就没有继续强迫他道歉,选择先接纳他的过激行为。想等他平静下来再慢慢和他沟通。
直到昨天晚上,我问他:“你前两天把哥哥咬哭脸了,想想看,要怎样才能得到哥哥的原谅?”
他立马就说:“是他抢我东西,我才咬他的。”
我说:“哥哥没经过同意抢你的东西是他错了,可你咬伤别人也是不对的,是不是?”
他想了几分钟才说:“那就等下次遇到哥哥,再向他道歉说声对不起,可以吗?”
我说:“当然可以呀!妈妈就知道你是个知错能改的好孩子。” -
同样的几周前,他自己在幼儿园被同学咬了。原因是:他自己搬好的椅子被同学强行坐了,这个同学不肯还给他,为了阻止他拖椅子,同学就在他的手背上狠狠地咬了一口,还有点破皮出血了。
无论老师怎么问,当时那个同学都不肯开口说话,也不肯道歉。后来班主任和那个同学的爸爸赶紧打电话向我道歉。我说:“没关系,孩子的事情,他们有办法解决。”果然,放学时儿子告诉我,他被同学咬了,但是同学已经向他道歉,他也原谅了咬他的同学。
02
-
一次是他咬别人,一次是被别人咬。我觉得很奇怪,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发生争执为什么就喜欢咬人呢?孩子的这些行为是对他的成长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很想知道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是什么?带着这个疑惑,我开始寻找答案。
孙瑞雪老师编写的《捕捉儿童敏感期》对这一行为有比较合理的解释,3岁多孩子咬人,是0至6岁孩子敏感期特有的行为表现之一。我们应该把孩子的行为从儿童成长心理上分析。对于上面的2次事件,孩子们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心理因素:
1、儿童3岁前应该完成的“口腔敏感期”没有顺利过渡。
2、儿童进入“秩序”的敏感期,不允许原本已经在他心里建立好的秩序被破坏。
3、儿童进入“占有”的敏感期,懂得占有和支配自己所属的物品。
03
-
** 什么是“口腔敏感期”?**
——是指儿童用口进行的味觉、触觉过程。用口感觉事物、认识事物,不断练习使用牙齿、使用舌头。
一般儿童的口腔敏感期在半岁左右来临,婴儿首先要让口的功能建立并独立起来,其次才用口来认识世界。如果从小家里大人过度保护,不让孩子往嘴里塞东西或吃手,会让孩子口腔敏感期推迟。
书中提到,儿童口腔敏感期未被满足的孩子,随着年龄增大也会重新出现这一现象。就像3岁多的孩子喜欢咬人,其实是用“咬人”这种方式来弥补自己落下的口腔敏感期。
口腔敏感期过渡时间的长短跟所提供的满足条件有关。口腔敏感期严重得不到满足的孩子会抢别人的食物,随意拿别人的东西,捡掉在地上的食物,注意力固定在食物上而无法学习。
我仔细观察儿子,发现他最近总是把自己的手放到嘴巴里吃。每次提醒他把手放下,这样不卫生。他会作出很无辜的反应,好像自己都没意识到把手放到口里了,这应该是潜意识行为。
-
最近因天气炎热,我穿着短裤时,儿子总爱抱着我的大腿对我说,他是一条大鲨鱼,要吃了我,然后喜欢抱着我的大腿咬。(但是不会很重的咬)。
应该他的这些反常行为都和口腔敏感期有关。这是儿童无意中用口和牙齿认识事物,和人有意识用牙齿攻击有着本质的区别。咬皮肤则可以很快满足这一敏感期,并让孩子迅速度过这个时期。只有顺利渡过这一敏感期,儿童才会出现高度的宁静和下一步的智能需求。
04
- ** 如何让孩子顺利渡过口腔敏感期?**
儿童教育专家建议家长在发现孩子进入口腔敏感期或尚未顺利渡过这个敏感期时,一定为孩子提供自由选择和享用食物的机会。妈妈可以提供给孩子能咬的各种软硬不同,质地不同的物品,满足孩子口腔的味觉和触觉。
05
-
为什么孩子总是在发生争执的时候才咬人呢?
因为3岁多的孩子正进入占有敏感期和秩序敏感期。开始懂得物品的所有权问题,平时让孩子知道: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给不给别人自己有权决定;拿别人的东西要征得别人的同意。这是儿童交往的主要原则。
孩子一旦建立了人际交往的这些秩序就不能轻易破坏。一旦有人破坏这种秩序,孩子就会出现焦虑、哭闹的行为,或做出过激的反应。比如:咬人行为。大人可以多关注孩子,尽量避免孩子做出过激行为。
当孩子已经做出这些反应后,家长不要太过指责孩子的行为。可以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如果当时孩子不肯承认错误,我们也不要强求。
其实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一旦他们意识到,自己就会反省。孩子有自我反省的能力,我们要耐心等待孩子改正错误,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结果。
可见,如果我们懂得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就能理解孩子,更懂得如何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