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5年11月20日参加新教育星火教师公益培训活动后,留下的文字。真快,我成为星火快两年了。要是起步再早点,多好!
七七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建立者亨利.福特说过:“激情是一切进步的基石。有了激情,才会有成就;倘若缺少了它,便只会有托辞。”企业需要激情,教育更不能没有激情。好教师总是充满激情的,充满激情的教师是不老的。
11月20日,在钟吾中学参加了新教育星火教师公益培训活动,有机会认识了一些教育专家和学者,学习他们独树一帜的教学理念,感受他们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聆听他们精彩纷呈的讲座,我很震撼,原来语文学习可以这样简单快乐,可以如此诗意呈现。教育的热情再一次被点燃,静心思考,语文教学到底魂归何处?叶落归根,百川汇海,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忽略语文的学科特点,语文学习就是提高学生母语的涵养,训练学生思维,发展语文能力,这是语文的原点,也是终点。
回到教育的原点,做简单快乐的语文人就好。
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道家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说的是送给别人一条鱼能解他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让他永远有鱼吃,不如教会他捕鱼的方法。有鱼吃是目的,会钓鱼是手段。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莫不如是。
在刘恩樵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深刻的感受到“授之以渔”的理念。上课伊始,刘老师和学生进行互动,一是为拉近师生距离,创造融洽轻松的教学氛围,二是传递给学生,这节课的学习方法。刘老师让学生阅读自己,说说他们的发现:从刘老师身上,读到了什么,读出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这样的设计大胆又创意,可谓一箭双雕,两全其美。学生观察细致,洞察敏锐。虽然用时稍微长了一点,但是刘老师努力地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比能力重要。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生疑发问的学习方法由来已久,刘老师提醒我们语文人,不疑处有疑,方是学习语文的不二法门。
反思我们的课堂,自己总是以各种理由为借口,急功近利地组织教学。根据中考考点设置教学内容,不考的绝不过多涉及。学生在这样的影响下,也变得功利起来,为考试而学,为成绩而战。何谈语文的宽度和广度?这样的课堂还有什么语文味道?
二、语文老师要适时“亮剑”
《紫藤萝瀑布》,是当代作家宗璞的一篇散文,作者感念小弟,由花及人,感悟人生,苦难不过是生命中的一剂调料,一切终将会过去。对于这样的一篇文章,不和文字进行亲密接触,是很难进行作者文本教师学生之间对话交流的。刘老师深情款款,在课堂上用心范读。学生欣赏着优美的紫藤萝在阳光下成长的画面,聆听着刘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这就像一幅画,一幅以紫藤萝为背景,慢慢氤氲开清香的流动的画,阳光铺来,好像那紫色在跃跃跳动,缓缓流进心田。画面是美丽的,老师的动情朗读又何尝不美呢?
范读,本该是我们语文人的拿手绝活,这是我们看家的本事。可往往很多时候,我们绞尽脑汁在网络中寻找,宁愿相信别人的光电音像,却忽略自己还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认为,语文教师的范读应该是课堂上亮丽的风景,它是我们和学生文本之间最好的沟通方式。
我想到了某中学的一位老师,一次听课《渔家傲秋思》,教者让学生朗读感悟,可是学生试读多遍,终不得要领。教者灵机一动,临时设计邀请听课人彭老师为师生示范朗读。彭老师音色圆润,声音浑厚响亮,起承转合的酝酿恰到好处。一曲朗诵,荡气回肠,震人心魄,那情,那景,那气势,让听课的师生深刻的感受着朗诵者的巨大力量。掌声经久不息,为学生示范,为听课教师树立榜样,这样的朗诵不多见,这得益于彭老师扎实深厚的语文功底。
语文人要锤炼自己的能力,更要适时学会亮剑。
三、赏词品句,回归原点
语文教学见智见仁,方家各执一词。静心思考,到底什么样的课才是真正的好课?我认为一节好课应该做到:具有文趣,具有情味,具有诗意。
我理解的“文趣”是语文味。课程标准明确强调: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如果我们语文人不教会孩子这些,那还指望谁呢?
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是全国小学校长里最重视阅读的一位,她说:“语文你都不行,别得是学不通的。”说的真好。我们语文人要把语文课上得有语文味道,让学生爱上语文,这也是传承普及母语学习的途径。
“情味”是针对教学的内容而言,历数名家看法,“教什么比怎么教”永远重要。每一篇入选文章,都有自身的价值和编选者的想法。拿到教材,我们该教给学生什么呢?这是我们应该首先考虑的,我们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她不是知识的堆砌,也不是循序渐进的深入,更不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她要研究创造背景,她要品词赏句,她要生成延伸,诸多的因素需要语文人的情感投入,需要文本学生教师的情感交流。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激情,灵动活泼的。
诗意的课堂文气雅致,是我们一直努力追求的,既不动声色的进行课堂实践活动,又不显山露水的展现对教材的深度解读。教学流程衔接自然,问题设计循序渐进,课堂生成精彩纷呈,一切顺其自然,水到渠成,这需要语文人不断地修炼,内外兼修。特级教师吴非说:“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不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书,他能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我们语文人就要做这样的老师!
好课不可复制,再好的课堂也有遗憾。洗净铅华,真正让学生受益的、向往的课,才是好课。回到最初的原点,做个简单快乐的语文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