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这是一篇旧作,写于四年前王全安导演的《白鹿原》上映时。四年后,张雨绮依然是尤物,王全安成了个笑话,而《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先生于今日辞世,享年73岁,故整理修改旧作以纪念。
1、
第一次读完《白鹿原》后,脑子里留下的影像是被白嘉轩克死的几房媳妇,是田小娥夜夜“把玩”的枣子,是鹿子霖和白孝文走进的那个窑洞,还有田小娥附体鹿三,朱先生神神叨叨的预言,这些形成的画面淫秽且神秘,但终究读完后觉得并没什么太大的趣味,整部小说跨度太大,以至于每个人的故事在时间的流逝中被打的支离破碎,并没有太深刻的印象。
再一次读《白鹿原》是2012年的事,这一次读完后脑子里留下的画面是:一片广袤的庄稼地,一座牌坊往里拐进就是一个村庄,一座祠堂一个戏台和村里星罗的人家,像大部分中国的农村一样,庄稼、祠堂、戏台和那些生活其间的人演绎着一代又一代的故事,只不过这次故事恰逢时代巨变的百年。
2、
一个作品反映出一个时代,这应该是很多中国作家和电影导演的追求。所以我们看到的影视文学作品中不乏具有这样野心的巨作,尤其是从清末到建国那些年的。
没了皇上,城头变幻大王旗,还没听懂三民主义,又来了共产主义,还有被日本人激起的民族主义……这些历史书上的事件和思想体系在短短几十年里密集地冲刷着这个土地,每个人都在这场冲刷中坚持或者重塑自己的价值观,而由于更迭的快速,冲刷的激烈,重塑的短暂,每个人又对自己的价值观存在着惶惑。
《白鹿原》的小说里通过一系列人物去思考这一命题,一直硬挺着腰的族长白嘉轩,投机钻营另一种自强不息的村里二号人物鹿子霖,一个有着朴素善恶之分的长工鹿三,一个最后的旧时代思想家朱先生,五个在时代冲击下建立价值体系的男青年,两个长于不同环境在同一时代下有着不同悲惨命运的女青年……
白鹿原试图通过描写关中那片土地上的一个典型村落的一个典型群体的故事,映射整个时代的中国农村。
3、
我看完王全安导演的《白鹿原》后首先是失望,继而又思考这种失望是否客观。
第一,电影院里的版本是被删减了70分钟的;第二,白鹿原这部小说改编电影有其独特的难度。
我思考后觉得对于白鹿原这部电影拍得比较差的评价还是客观的。第一,即便是放上被删的70分钟,这部电影还是凌乱的没有传达出一个时代的惶惑感;第二,好多很有难度的名著改编电影处理得非常好,比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改编的《布拉格之恋》准确传递了原著的轻重感。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有几个比较大的问题。
一是将故事场景片段化,丧失了整体的连贯性。白鹿原小说一种很强烈的感觉是读完后你觉得几十年就这么流淌而过,不可思议甚至觉得不真实,但却又真真切切的那么过来,这种连贯性是陈忠实在小说中通过大量琐碎的描述实现的。在电影中,感觉导演为了拍出这个时代的几个典型冲突而形成了许多不连贯的小片段,比如辛亥革命后的交皇粮,比如民国后的抗粮片段。
二是人物形象不够鲜明饱满。白鹿原小说里涉及了大量人物全都在电影中确实不现实,导演选了几个典型,白嘉轩VS鹿子霖,白孝文VS鹿兆鹏,黑娃&田小娥,鹿三,但在这个时代中除了田小娥的命运是完整交代了,其它人都没有表述清楚,以至于在电影结局到来时,后排居然有人22地问“会拍2吗?”
三是大量群众演员演得不知所谓。虽然导演说,群众演员才是这部片子的主角,这是一个属于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演绎会非常真实。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初衷,现在的群众演员也确实和那个时代的农民一样有着中国特色狡黠,但群众演员一旦演戏时他是在演,不是在生活,于是导致杨排长征粮一段、农协会铡人一段、以及抗粮第一个说话的蓝田县老汉都出现了春晚小品排练的效果,这些农民在生活中很真实,但演戏会很假。
4、
说回到小说本身,王全安在这部电影的纪录片《将令》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他说,我要拍出的是那个时代的人们乃至到今天我们心中的惶惑。
“惶惑”这个词很到位,有种失了魂魄的感觉。
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大部分人选择的是逆来顺受,投机钻营,白嘉轩坚持的宗族理念最后还是破灭了,鹿子霖疯了,田小娥化为厉鬼,鹿三惶惑到杀儿媳,白灵死于自己人手中,黑娃落草为寇……一个时代下来,那么多的悲剧故事上演,那么多的传统被破坏,但是这个土地上麦子还是一茬一茬长出来,人还是一代代繁衍。
我们能简单地评判人心不古吗?我们能简单地总结这段历史吗?
所有写这样一个大跨度小说的作家都把评判交给了读者,陈忠实《白鹿原》里并没有强烈地价值指向,余华的《活着》里也没有太多的价值评判。
所以有人评论说看完《白鹿原》后觉得浑浑噩噩,没有一点正能量。
那个时代一定也有简单的幸福,村里有人结婚生子,有人丰收致富,和我们现在一样,但所有作者想要探讨的都不是物质世界的变化,因为这是显而易见的,他们想要探讨的都是被这样一个激烈变化的时代冲刷后,一个群体的精神世界的变化。
5、
三联生活周刊做过一期白鹿原专题,里边写到今天仍然有白嘉轩,有鹿子霖,有黑娃田小娥。
小说是把人物的性格典型化,然后创造出几个代表,他们身上的很多性格在我们内心都会有。以前读的时候读到黑娃抡起棍子把白嘉轩背敲折,愤愤表示就是看不惯他挺直的背时,我特别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去破坏根本没有伤害到他的“好”。
后来我才慢慢想明白,在一个价值观混乱的年代,你的坚持也会变成对别人的讽刺,让人心生怨恨。
这也是一种惶惑,这种惶惑在物质发达的今天仍然存在。我们只能在惶惑中随着时代咣当咣当向前执拗地活着。
6、
最后引几段《白鹿原》中的句子纪念陈忠实先生。
世事你不经它,你就摸不准它。世事就倆字:福祸。倆字半边一样,半边不一样,就是说俩字相互牵连者。就好比箩面的箩筐,咣当摇过去是福,咣当摇过来就是祸。所以说你么得明白,凡遇到好事的时光甭张狂,张狂过头了后面就有祸事;凡遇到祸事的时光也甭乱套,忍着受着,哪怕咬牙也得忍着受着,忍过了受过了好事跟着就来了。
行事不在旁人知道不知道,而在自家知道不知道;自家做下好事刻在自家心里,做下瞎事也刻在自家心里,都抹不掉;其实天知道地也知道,记在天上刻在地上,也是抹不掉的。
好好活着!活着就要记住,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熬过去挣去过就会开始一个重要的转折开始一个新的辉煌历程;心软一下熬不过去就死了,死了一切就都完了。好好活着,活着就有希望。
纪念陈忠实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