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读后感已经拖延很久了,或许是怕自己写不出内心深处的感动和震撼,也或许是怕自己能力有限,写出来反而配不上了《文化苦旅》四个大字。
但转念一想心得不过是自己内心的一些感悟,应该不会因为自己的笨拙,对余老的作品有不好的影响,因为《文化苦旅》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撼动的。
最先知道余老是在课文里,具体哪篇课文仅靠自己的记忆的话我一时真想不起来了。当时我们对余老的了解是通过老师口授相传的。只记得每一篇课文的作者老师都会给我们介绍,在我的心目中每一篇课文的作者都一样的厉害有力量。所以也凸显不出谁来。高中断断续续又接触到余老的文章,老师会通过分析课文,语言等来告诉我们余老的博学,语言风格等等。
我的印象里余秋雨是一个厉害的作家,有力量的作家。
可当大学毕业十余年再次拜读《文化苦旅》才知道余老的地位不是仅仅厉害这么简单,他就像是一个时代的里程碑一样,当然他的地位不是我能评价得了的。但我仍要诚实地说出自己心中对余老的赞美。
《文化苦旅》读了不到一半时,跟同事一起交流谈到余秋雨的时候,我说到:以前对余老的评价太过肤浅,太过幼稚了,感觉自己就是个小屁孩还大言不惭地说余秋雨这个作家不错,这篇文章写得好啊!现在看来都为自己觉得羞耻。
读了《文化苦旅》才觉得有一点点资格来赞美一下余老,他的文字没有像有些人说的只是华丽词藻的堆砌那样,每篇都能读的懂,而且都是自己都能说出来的话而通过余老的口说出来让人觉得是那么的有力量。言简意赅,点到为止,还能一针见血。
《道士塔》一节中有这样一段话:
斯坦因到达新疆喀什时,发现聚集在那里的外国考古学家们有一个共识,就是千万不要与中国学者合作。理由是,中国学者一到关键时刻,例如,在关及文物所有权的当口上,总会在心底产生“华夷之防”的敏感,给外国人带来种种阻碍。但是,蒋孝琬完全不是这样,那些外国人告诉斯坦因:“你只要带上了他,敦煌的事情一定成功。”
读到王道士的愚昧无知时,我心里更多的是无奈,或许没有无知愚昧的王圆篆还会有张道士马道士……而蒋孝琬一位熟知六七国语言的知识分子,当时的国之栋梁却在最后的良心时刻没有一丝的犹豫,没有毫厘愧疚。这样的人比起王道士更是不可原谅。
令人震撼的不仅仅是《道士塔》,而是整个《文化苦旅》。
每读一篇都觉精彩,但每一篇都是不可替代,无可挑剔。每一篇都涉及很多的历史,当时的社会背景等等,而余老都能解释得了,都能分析的透彻,亲身去考察去体验去请教。
如此之楷模值得吾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