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愿意与家长沟通的四个诀窍

最近在读一本育儿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感触很深,我平时育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者在写书之前同样遇到,幸运的是,书中作者不仅给出父母与孩子沟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场景,而且还运用对比演练的方式给出答案,让作为读者的我身临其境又恍然大悟。

很多家长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会发现,自已经很努力按照科学育儿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可以孩子并没有养成大人预期的好习惯。原因在于,我们认为的科学沟通方式,其实并不科学。

与孩子交流时,有四个诀窍可以让孩子愿意与你沟通,总结为四个字就是听、感、说、想。

首先是听,要全神贯注地听,倾听是良好沟通的基本条件。大人在一边做家务一边回应孩子的,孩子是能感受到大人没有认真的听,有时他们只是把这种不满藏于心底,没有表现出来,并不代表他们感受不到。

有次我正在回客户信息,孩子来跟我说话,于是我一边打字一边回应她,虽然我极力装作很认真听她表达的样子,但是手机仍然在手里,是不是打一个字,过了一会孩子说“妈妈,你怎么不认真听我说话”,我被她这么一说,仿佛课堂上做小抄时被老师发现一样尴尬,被她问得哑口无言,赶紧放下手机会安稳她,所以,在与孩子交流时,吃了语言上的反馈,还要给出相应的表情回应。

其次是感,简单回应感受。很多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习惯性的用批判性的口吻指责孩子,孩子听到这样的语音通常会更加叛逆。

冬天开空调以后,为了防止热气跑掉,一般会把门关上,可是孩子没有这种意识,每次进出把门打开。以前的我会说“你怎么又不把门关上,热气都跑掉了”,孩子感觉到我在责备她,通常会说“我就不关门”。可是自从看了这本书,我现在我改变了说话方式,我会说“门没关上热气跑掉了,妈妈感觉好冷啊”,宝宝给我的回应有些意外,她会说“那我们把门关上吧”。

所以,与孩子沟通时,回应感受比带有情绪的责备更有效果。

再次是说,说出孩子都感受。当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跟我们诉苦,很多家长的回答是分析原因,给出解决方案,可是孩子并不认同,常常在大人还没有说完就扭头走掉,不愿意继续沟通。因为孩子需要的并不是这些回答,他需要的就是大人的感同身受,也就是我们说的共情。

孩子在学校跟其他小朋友产生矛盾,他回来向我们诉苦,如果我们告诉他“即便他对你有言语的不尊敬,可是你也不能打他,打人是坏孩子,你应该向他道歉”。以大人的思维来沟分析问题,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并不是孩子所需要的,孩子会认为你根本不懂他。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站在孩子的角度,说出他的感受“你被言语中伤,感觉很难过是不是?”。

如果是类似这样的共情沟通方式,孩子会愿意告诉你,他接下来的想法和事情的细枝末节,否则对话很可能没法继续下去。

最后是想,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当孩子想要一样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比如价格昂贵的望远镜,远远超出了大人的预算。如果家长直接说“太贵了,买不起,放弃这个想法吧”,只会让孩子觉得不甘心,甚至会纠缠不休,如果换一种方式给他一些幻想,例如“真希望妈妈的工资可以高一点,这样就可以给宝贝买这个望远镜了”,孩子会觉得大人是站在他的角度,让他有所期待。

了解并合理回应孩子的感受是一门艺术,不过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要产生共情,如果孩子有不良行为时,比如对别人吐口水,大吼大叫等,家长要果断阻止,否则只会助长不良行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