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秦腔,西北五省几乎人人会唱两句。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向东发展,演变出晋剧、豫剧、京剧;向南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川剧、汉剧、徽剧、绍剧。秦腔可谓是中华民族襁褓时期的摇篮曲。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是我们大秦人的最爱。
我的同学小宁是秦腔爱好者,每次我们老家街上过会,你在戏台子下面准能找到她的身影。我们这里过白事时家里的孝子会请戏班子来给去世的老人唱戏,现在的她自己成立了一个戏班,请了几个人,一年到头在我们周边演出,不过那种场面我受不了,天天看这些悲惨的事情,我估计会抑郁。
我小时候也爱唱秦腔,那还是四五岁的时候,我常常坐在家门口唱秦腔,那时最拿手的是《三滴血》中的经典曲目《虎口缘》,戏文大概讲的是山西人周天佑与父亲周仁瑞失散,天佑寻父至五台山,虎口中救下少女贾香莲的故事。
只有十句唱词:
未开言来朱泪落,
叫声相公小哥哥,
空山寂静少人过,
虎豹豺狼常出没,
除过你来就是我,
你不救我谁救我,
二老爹娘无下落,
你若走脱我奈何
常言说救人出水火
胜似焚香念弥陀”。
前面唱词比较慢,后面四句声音会越来越急促,到最后一句节奏又慢了下来,非常婉转动听。
我有时也会吼两句铡美案中包公见公主时的唱词,这是净角,声音比较粗犷:
王朝马汉喊一声,
莫呼威往后退,
相爷把话说明白
见公主不比同僚辈
惊动凤驾理有亏
曾记得当年考文会
包拯应试中高魁
披红插花游宫内
国母笑咱面貌黑
头戴黑身穿黑
浑身上下一绽墨
黑人黑相黑无比
马蹄印长在顶门额
三宫主母有恩惠
赐我红绫遮面黑
叫王朝与爷把红绫取。
这是我学前时的事情,我都记不清我是怎么学会的,还唱得有模有样。自从上学后便对戏不感兴趣了,因为要学习,再也不能心无旁骛去看戏了,很多戏文也听不懂。看戏时我最爱说的话便是花脸敬德,出来进去。只见舞台上穿着戏服的演员,一会儿这个演员杀进幕后,一会儿另一个又走出来,你傻傻分不清那人是谁,只是看着他们在台上打打杀杀,哭哭笑笑,鼓着腮帮、扯着嗓子、瞪着眼珠,声嘶力竭地在遥远的汉唐宋明或五代十国里唇枪舌剑,相互纠葛。
那时孩子们如果学习不好,大人就会送他们去戏校学唱戏,我表姐学习不好,上四年级时姨夫就送他去我们街上戏校学唱戏,大概学了五年,很有唱功。她的人生也像戏文一样有些传奇色彩,因为戏唱得好,还因此得到了一份工作,我们本地水泥厂的老板喜欢听戏,他们厂办了一次秦腔演唱会,邀请了当时我们陕西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陈爱美,她也是秦腔爱好者,节目主持的好,戏唱得也好,表姐也被邀请在列,她俩当时同台演唱,表姐家里还有两人的合影,后来老板叫我姐去他们那里上班,表姐的工作很轻松,是厂里的化验员。
我们村里一个哥哥也被他爸爸送去学唱戏,那时每个村里经常会举办秦腔演唱会,我们村里也不例外,专门搭了一个戏台,每年三月三会请县剧团的人来村里唱三天戏,哥哥那年就唱了一出戏,起初他爸爸很高兴,逢人就夸他儿子,说他儿子戏唱的好,那年哥哥唱的是《铡美案》,他扮演的是陈世美,前面都还好,只是最后一段戏包公要用铡刀铡陈世美,当哥哥被人从台上担出来准备铡时,哥哥的爸爸泪如雨下,说什么也不让哥哥再唱戏了,即便他知道那是假的,戏文需要,他爸爸也受不了儿子上断头台。
我们镇上农历七月二十日都会举办为期七天的庙会,街东头有个戏园,每年都会请戏班子来唱七天戏。我最爱逛戏园子,当然不为看戏,台下有很多卖瓜子和玩具的生意人,还有小吃摊,我最爱买瓜子,那时人们把报纸卷成一个圆锥体,在里面装满瓜子,五分钱一袋,那时小,总感觉瓜子很多,总也吃不完。还喜欢吃蜂蜜粽子,戏没开演前我拉着爷爷的手,让他给我买粽子,爷爷给我买了两个,等吃饱喝足后就坐在爷爷身边看戏。
戏台边上围满了小孩子,有一部分孩子跑到戏台后面看人家换衣服,化妆,有的趴在戏台边上看戏,大部分孩子都是凑热闹,因为戏文很复杂,听不懂,大人则会端个小板凳坐在台下认真听戏,有时还会跟着唱两句。我有时跟着大人一起看戏,听不懂就问人家,戏讲的是什么故事,大人一边看戏一边给我解释,印象最深的戏就是《三娘教子》,三娘手拿戒尺要打儿子,管家不让,怕三娘打坏小主子,因为他是主人留下来的独苗,三娘没法,扔下戒尺边哭边教育儿子,唱得情真意切,热泪盈盈,台下听戏的人想着自家那不成器的娃儿也跟着三娘掉眼泪。
最近几年我比较忙,很少再回家逛庙会,更别说去听戏了,不过在老家,即便你再不喜欢听戏,耳濡目染也会略懂,因为广场到处有人唱戏,想不听都不行。秦腔是秦人的回忆,无论走到哪里,对秦腔的热爱永远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