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子是一个爱热闹的孩子,哪里有热闹看,她就吵着嚷着就要凑到跟前去。
妮子最喜欢的还是秦腔。
从妮子会记事起,她就经常跟着爷爷不管远近的去看戏,那时候交通还没有现在发达,钱很值钱,一般能省则省,所以都是捡小路翻身越岭的步行去。妮子那时还小,经常走一点就走不动了,爷爷就背她,她帮爷爷拿着烟锅和烟袋然后就有远没近的就去了。
小时候少不更事,村谁家有个白事了,妮子就最高兴了,因为不但有连着一个星期的臊子面可以吃,还有秦腔可以看。
在妮子的家乡,谁家有老人去世了,就会请戏班子来连唱七天七夜的秦腔,以表对去世老人的尊重、怀念和孝顺,同时对前来吊丧(吊唁)的亲朋表示感谢,谁家请的戏班子名声越大,请的角儿有名气,谁的子孙就越孝顺。所以,村里有老人去世,就都会请来戏班子来唱一通,慢慢的这也成了一个习俗,不管这个去世的老人,在世的时候,活得是好是坏,只要有儿子,日子过得不是太寒酸的都会请个戏班子来唱几天。
那时候,村里还实行的是土葬,老人去世,在家里停放7天,老人的儿女会给老人生前的亲朋好友报丧,在这七天里,请来的戏班子,会在上午,下午,晚上唱戏。
前六天里,那些戏子都穿的是自己的便服,到第七天的时候白天和晚上都会上妆,换衣。晚上的时候是最热闹,最鼎盛的时候,妮子一般晚上刚吃完饭,还没开始的时候就早早的拉着爷爷,搬个小凳子,规规矩矩的坐在戏台子最前面,仰着脖子等戏开。
秦腔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成熟于秦。秦腔又称乱弹,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
所以大多数时候妮子是听不懂的,但是她喜欢那些画着花脸,穿着各异,有着高超技艺,进进出出,弄棒舞枪的人。有时候,爷爷会在她耳边告诉她,这个勾画着红脸的是好人表示英勇、正义,黄脸的这个人勇猛、残暴,白脸的这个人奸诈、多谋,黑脸的这个人刚直、果断,蓝脸的这个人坚毅、勇敢……
“铁面无私包青天”这句戏词一直深深的印在妮子的脑袋里。在妮子的印象里,长得黑的人都就是好人,就像包青天一样。所以她觉得很开心,因为村里大多数人都长得很黑,但是妮子长得白白嫩嫩的,为此,她经常大中午的偷偷跑到太阳底下去,让太阳晒,想让自己也和村里的大人一样黑。
从爷爷讲的戏文里,妮子慢慢的知道了《秦香莲》,《张良卖布》,《看女》,《三娘教子》,《洪湖赤卫队》,《红灯记》……从这些里面,妮子知道了一些孝义,历史,伦理,正义,爱国……
在妮子还没有上学的时候,妮子就已经知道了包拯,王朝马汉,赵匡义,雷峰塔,白娘子和许仙,知道好好学习中状元可以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巾帼不让须眉,杨家将等等。
在众多的戏曲里,妮子最喜欢的看就是《看女》,因为里面的婆婆一般都是男扮女装出来的,是个丑角,幽默的戏句,滑稽的动作,都经常另妮子捧腹大笑。
但是爷爷去世后的那场大戏妮子躲在婆婆家七天都没有去看过一眼。
爷爷去世的很突然,是脑梗,去乡镇的医院也没有把爷爷救活。妮子作为爷爷活着的时候最喜欢的孙子,披麻戴孝,哭丧,都教妮子做,妮子觉得就算没有大人教她怎么做,她也会,因为这些在戏文里都有,爷爷都给她讲过。
之后,村里有老人去世了,妮子再也没有兴高采烈过,因为她知道,又一个小伙伴没有了爷爷或奶奶。
在妮子六岁半的时候,被来村里唱戏的戏班子相中,说妮子是个好苗子,以后必定成为名角,妮子在爸妈的反对下,坚决跟着戏班子走了。走的时候,爸妈都红了眼,但是妮子觉得如果爷爷在,一定赞同她去的。
在戏班子的日子很苦,压腿,练功,但是妮子一直咬着嘴唇,没有让自己哭出来。当第一次登台就挑大角,唱《周仁回府》的时候,妮子在台上好像看到了爷爷在戏台子底下对着他旁边穿着小花袄,扎着两个羊角尖的小姑娘说着台上的角唱的是什么,是好人还是坏人。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秦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