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到单位的路上,突然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用于自我反思和觉察
1、“知道很多的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因为99.99%的道理都不能通往行动。如果一个人学完之后认知和行为发生了改变,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学习之后自己的行动发生了改变,这才是知识。
这是我昨天看到的一句话,不由的让我联想到了父母的几个层次,其中最高的层次是你是否愿意为了孩子而不断的提升自己,改变自己。
为孩子花钱,花时间,对很多人来说相对比较容易的,为了孩子而自我改变确实有点难。
最近一段时间查岗比较严,孩子不愿穿衣服,不愿穿鞋子。时间紧迫的时候,不由得会有情绪,会有怨言。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是父母课堂的第一步。知识不是拿来看的,而是拿来用的。
反思我自己,学习心理学很多年,心理学的知识了解了不少,但是把知识落地的能力还需要提高,怎么落地,需要在生活中不断践行。
2.人们往往会习惯性防卫。
当有人与自己观点不一致,或者有人对自己的言行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时候;很多的第一反应就是怼回去。
别人的不同意见和建议好像使自己受到了质疑和侵犯一样,大有你不了解情况,你有什么能力?你懂啥?你凭什么?竟然敢说我,跟你干!
习惯性的防卫会阻止自己的自我提升,阻挡自我进步。
遇到不一样的观点和意见的时候,我们应该觉得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而不是一概拒之门去。
有人说应该感谢那些会批评你的人,那都是你生命中的贵人。
这年头有人批评、提醒、指正自己,能让自己有提升,有改进,还真不容易。
3、不要把我和我的观点、我和我的孩子绑在一起的。
生活中有人否定我们的观点时,我们往往很愤怒,觉得他是在否定我这个人。
有时候说我的孩子哪里不好,好像是在说我教育的不好一样,瞬间觉得自己没有了尊严和面子。
甚至有些人会因为别人说了自己孩子不好的事情而恼羞成怒,会把孩子痛打一顿来发泄怒气,维护自己的面子。
其实我是我,我的观点是我的观点,我的孩子是我的孩子。
我的成长来自于“我的观点/行为”的改变和提升,如果有人对”我的观点和行为”提出意见,正是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获得启发和成长的机会。
说孩子哪里不好,也是促进自己学习父母教育,了解孩子的一个自我成长和反思的好机会。
4、损失规避效应;我们面对损失时的痛苦要大大超过面对获得时的快感。
比如单位本来想给每个人发1000块钱,结果最后只发了500就会感到不愉快;反过来,如果单位没有没打算给员工发钱,结果发了500,大家会很开心。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应该调整做事的方式,同时也调整自己的心态。
5、自我服务偏见--我很优秀,而你只是运气好
这是昨天读的一篇文章,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自己很好,同样的工作,会觉得自己做的比对方多。
当问题出现在别人身上的时候,觉得是那个人自身有问题。当别人有了什么好处,就会觉得别人走了关系,或者走了狗屎运。
而当问题出现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就会找到各种各样的外部原因,而不是自身的问题。
反思自己,确实在一些时候有这样的感觉,看来不是自己有多好,而是自我感觉好,而这种感觉有偏差。
这是今天的主要感悟,用以自我觉察和自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