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服务创新,并不仅仅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更多时候,是一步一个脚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星巴克的快速服务站
星巴克“快速服务站”。在服务站的菜单上,几乎都是那些可以快速打包的蛋糕、面包、三明治,以及水果沙拉等,如果购买这些产品,顾客是不需要排队的,为那些只希望购买咖啡以外视频的顾客,提供一个便捷的通道。这项服务,在用餐高峰,根据产品特征,通过产品分类的方式,将人群进行了分流,在没有增加服务成本的基础上,不但保证了星巴克的销售量,也为顾客节约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好的服务并不是一味地为用户提供全新的产品或服务,很多时候,在现有的产品及服务的基础之上,从结构上进行细微的调整,同样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加油站的服务
“ 加油站 + 便利店优惠券”。店内充值和购买物品都是需要时间的,而在这段时间内,用户的车就停在加油站的前面,而可供加油的位置本来就有限,因此很容易导致车辆的拥堵。充值增优惠券的方式,虽然吸引了消费者驻足消费,但却大大降低了车辆的流动速度,无形中也增加了安全的隐患。很多时候,我们看似是在为用户提供一种合理的服务,但这里的合理,很多时候只是从单一的服务中着眼的,如充值赠优惠券,往往会导致关联服务的问题的产生,比如停车和加油。服务设计使得一个很重要的职责便是,保证在同一场景下,若干个关联服务的相互融合。
体验的颗粒度
盒饭。定时定量,用户不需要担心过期或是不新鲜,烹饪方法简单、快捷,在便利店就可以全部搞定,盒饭内的空间进行了合理设计,保证了可以放置多种食材的同时,还避免了各种食材混在一起串了味道。盒饭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以及盒饭废弃后的回收问题。这些细节,反映出了对产品及服务体验的精细颗粒度的精细理解,同时,这也是对服务设计师的一个全新的要求。
情感化体验
“Kaokao Talk”韩国最大的移动社交平台。根据韩国人在聊天时喜欢颜文字的特性,设计了大量的角色,并赋予了丰富的表情和动作,不断地强化数字表情的应用场景,也因为这些特色鲜明的表情,Kaokao Talk成功地实现了与同类软件的差异化竞争。为了实现国际化的竞争,不断延伸出了很多充满异国风味的角色,并和本土的角色进行趣味性的混搭,不断地强化表情所带来的体验。
飞机上的WiFi
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在为用户提供新的体验的同时,更要注意不能影响了原有的好的体验。
关于服务创新
真正的服务创新,并不仅仅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更多时候,是一步一个脚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街边的烧烤
“ 烧烤 + 互联网 ”。可以展示烧烤经验,推荐自助烧烤的秘诀,从客人那里听来的各种有意思的小故事,在网上卖的不一定是一串串的烧烤,有可能是新鲜的蔬菜或是牛肉,持久耐用的木炭,户外野餐用的迷你烧烤箱等。
竟然
用造句子提升用户体验的方法。“竟然”这个词有表示惊讶、出乎意料的含义。借助“惊讶”和“出乎意料”来引导我们发觉用户的心理诉求。以手机为例,他的手机竟然防水;他的手机竟然是免费的;他的手机竟然不用充电灯。以医疗服务为例,医院的官方网站上竟然卖玩具;医保卡竟然和支付宝可以相连;护士竟然把我妈妈送回了家等。通过这种造句法,我们可以自然地发现用户的很多痛点和感动点,从而提升产品及服务的用户体验。
24小时便利店
“ 便利店 + 快递包裹 ”。用户不但可以在便利店里寄送包裹,还可以查收包裹。用户去便利店无论是寄送还是查收,往往也会购买点其他的东西。为了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便利性,各大便利店与物流公司紧密合作,推出了可以自助称重,自助寄送包裹的服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用户承担的物流费用大大降低。同时在这个平台中注册的用户,也可以自助打印电子面单,免去手写地址的麻烦。而且,用户去的总是距离自己家最近、或是最熟悉的便利店,因此,这项服务为用户提供了便利性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为用户提供了安全感。
一个微波炉
微波炉的位置,能反映出经营者的服务思路。在韩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便利店的微波炉多是放在距离收银台较远的位置,在他们的服务系统中,煮面或加热等,都是属于顾客自助的服务,而且由于便利店的面积较小,便利店会将利用自助服务的顾客和排队结账的顾客进行分离,微波炉的位置,便很巧妙地实现了这一点。而在国内,微波炉多是放在收银台里面的,收银员会为顾客进行食品的加热等服务,看似为用户多提供了一项服务,有控制了微波炉的使用量,但摸了钱的手,去帮助顾客加热食物,带着油的手再去帮用户找钱,其实,大大降低了整个便利店的服务效率及服务体验。
线下的数据分析
数据是个非常理性的概念,然而分析数据,有的时候却又离不开感性的想象力和推断力。
O2O解读
服务设计在互联网领域中,能够发挥出价值吗?因为服务设计强调的是整个服务体验的全流程,设计了非常广泛的领域,而互联网行业,多是线上的业务及产品。随着人口红利的下降,行业利润的收缩,互联网行业开始积极地探索新的领域,如O2O,但是O2O重要的是后面那个O,也就是线下部分有个典型的特征,就是成本很高,包括硬件的成本、设备的成本、时间的成本,以及机会成本等。如何通过降低这些成本,并有效地与线上资源进行对接,这是服务设计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其实,互联网行业也将面临转型,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服务设计的价值才能够被慢慢地认知。
线下的服务水准
韩国航空公司为了提升旅客的体现,退出了一系列的服务,并且服务的对象在不断地细分,以怀孕的女乘客为例,不仅在安检的时候可以优先通过;等待飞机的时候,也可以去VIP贵宾室休息;飞机内的位置,也会尽可能安排在飞机的前列,并且靠走廊的位置,为的是方便孕妇上下飞机;而且,飞机上还为孕妇准备了舒适的毯子和拖鞋等。这反映了服务提供者对于小众人群的细分服务,越是个性的、小众的、服务成本就越高。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衡量整个服务系统的标准,就可以看线下的部分是否得到了戏份,因为线下部分的成本远远高与线上的,如果线下的都能做到了细分,也就说明了整个服务系统的水平还不错。
试用
线下实体店的一大优势,便是用户可以真实地触碰到产品,用户也可以通过试用,决定是否买单。试用环节能够帮助用户降低购买产品的心理成本,更加容易促进用户进行消费。好的服务,都是为了满足用户体验的,对于用户体验而言,本质上是没有线上和线下的区别的,因此,服务也不应该划分为线上的服务,或是线下的服务。现实中,很多人把线下的定义为传统的,线上的定义为互联网的。其实,这样的想法,会局限我们对于服务的理解,也会限制我们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可见的和不可见的
几乎任何一个服务系统,都包含了看得见的服务和看不见的服务两种。看得见的服务也称为前台的服务,看不见的服务也称为后台的服务。对于用户而言,前台的服务更加直观,因此服务提供者经常把重点放在前台的部分,也就是消费者可以直接感官的部分。但服务设计还有个重要的原则,便是强调服务的可持续性,而可持续性的服务,更多的是源自于后台的服务系统层面。用户体验多强调的是前台部分,而服务设计则同时强调了前台的用户体验,以及后台的服务系统。
服务的体量
服务设计在当下的互联网公司,推进难度很大,这和互联网的基因有关。互联网的一个特征,便是“快”,“唯快不变、快速试错、快速迭代、小步快跑”等,而服务设计是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在服务设计的基因中,也不会区分线上和线下,“全局性”是服务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这里的全局性,包括了服务前中后,线上和线下所有的维度。即服务设计涉及的内容,可能比传统的互联网产品涉及的内容,体量更重、更大。把两个不同体量的内容,放在一个平台上,难度可想而知了。
星巴克的选址
服务的效率,或是便利性,是很多服务提供者追求的目标。然而,效率和便利性是有本质区别的。效率,多指的是投入或产出的比率等,效率在多数情况下,是可以被量化的;便利性多指的是便利的体验及感受,而且多数情况下是不能被量化的。好的服务是可以兼顾效率和便利性的。比如,星巴克的选址,在美国很多星巴克都是开在了通往市区的路的右边,因为在美国人们上班前都有喝咖啡的习惯,咖啡厅开在路的右边,方便停车,不需要绕弯。这个设计,既提高了停车和购买咖啡的效率,又为人们的出行和消费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
关于专利
我们到底沉淀下了多少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呢?而如果我们意识不到独创、首创及专利的重要性,我们很多所谓的努力,很有可能只是在成就他人专利的影响力而已。创新,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玩法。
突破惯性思维
我们做的很多产品及服务,都是让用户可见的、可预知的。但也很少有让用户不可预知的、不可计划的、突出神秘感和体验感的产品及服务。其实,换个角度,便能拓展服务的边界。服务创新并不难,难得是如何突破惯性思维。
一张快递表单
快递单。寄东西的人拿到快递单以后,总是先掏手机,目的是查看收件人的信息,这就说明,从用户体验的角度而言,用户是更在意收件人信息的。然而,在面单左上角最重要的第一栏的位置,却往往需要填写的是寄件人信息。很多时候,产品或服务的信息,在业务逻辑层面上的呈现方式与在用户体验逻辑层面上的呈现方式,有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所以,设计师一个很重要的职责便是,首先要区分两种逻辑,并在这两种逻辑发生冲突的时候,懂得如何通过设计将其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