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乡村记忆(六)

我的童年,都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小山村度过的。小时候都发生过哪些事呢?让我好好想一想。

1. 学骑车

当时每家几乎都有一辆28寸的永久或凤凰牌大自行车,是大人赶圩拉货的主力,我们习惯叫他“大罗马”。家境好的家庭就会再多买一两架小点的适合年轻娃或妇女骑的,我们叫“洒车”。

我们孩子学车很快,三五天就能蹬着走了。大妈大婶们就慢很多了,有的一个月才学会。方法几乎都是通用的,拿一根约一两米长的竹竿或扁担,绑在车后座,就随便拉去练骑了。我们当初练习的都是大罗马,又高又重,骑两下倒下来是经常的事,不过有竹竿支撑着,不会完全摔到地面,也不是很痛。

刚学习时候摔的跤,都不会很痛。学会了一点的时候,半会不会之时,就容易出彩了。那时候刚学会,人也矮,只能在车的一侧伸脚到另一边踩着踏板,还站不到三脚架的上方骑,更别说坐到座垫去骑了。可是刚学会时也是热情最高涨的时候。每天傍晚,大人不用车了,我们一帮小孩就会相约推出家中的大罗马,在村路上以车队形式开启游行。有时下坡路车速过快,摔到路边的土坎下面也是常有的事。感觉那时的娃都不怕伤痛,擦两天药酒又生龙活虎的了。

到了四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开始骑车到镇上赶圩了。村里离镇上约10公里,有一条公路。记得那时候,如果兜里有了5毛钱,我们几个伙伴就会骑上大半个钟,到镇上赶圩了。看看街上人来人往,各种物品眼花缭乱,当然很多是我们只能看不能买的。5毛钱的花费也几乎是固定的,当时街上摊档的凉拌粉5毛钱一碗,可以填下肚子了。我们却舍不得吃完这好不容易攒出的钱,都是要3毛钱,老板会给大半碗。剩余的两毛钱就会去买一根冰棍或小吃了。

2. 看电视

小时候,哪一家先有了电视,在众乡亲里头就是有钱人家了。像我家,可是直到我结婚了才开始买电视。那些年,我家附近就2台电视,虽然都是20寸左右的黑白电视,却吸引了周边十来户人家的目光。吃过饭,大人小孩都会往有电视人家去串门,找个好位置来欣赏节目。西游记、霍元甲、射雕等电视剧就是我们最好的偶像剧了。

一开始没有“有线电视”说法的,都是用“电视架”,几条金属杆焊成一个接收器,绑在一根六七米高的竹竿顶,再把竹竿固定在屋子边。一般能收到几个台的节目,大家看得最多的是珠江台,因为讲粤语多人听得懂。下雨天的时候,信号不好时,画面都是很多花点或跳动的,可是大家热情依旧。有时屏幕太花了,什么都看不到,就会有个人出去转动电视架的竹竿,转到某个位置时,画面突然很清晰了,大家异口同声的大喊“得了!”。

信号的问题也曾有不少笑话,比如有时里面的人喊完可以了,外面的人停下手还没回到门口,屏幕又花了;大家就又喊“还不得,再去转”,如此往复几次,让人哭笑不得。

“风太大了,经常吹动电视架,要不你一直抓着它,等我们看完这集。”

“想得美啊,要不你来!”

大家就在这调侃吐槽中又度过开心的一晚。

3. 挣零花钱

我们镇是传统烟花炮竹的基地,有不少鞭炮厂。村上也有,当时环境是可以在家庭操作的,可以去老板家的房子弄,也可以领料回家弄,工钱虽然很低,大多数在家的人还是一直参与着,以挣些钱补贴家用。

做得最多的,是“插引”。就是在一饼入好火药的鞭炮上,将几公分长的引线一根根地插进对应的鞭炮孔。小个的鞭炮,一饼有1千多个;大个的则是六七百个一饼。我们当时插的都是小鞭炮多,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孔洞,让人眼花缭乱。刚开始是用手指拿着一根一根的插,熟练之后慢慢能2根2根的同时插了。我看到有厉害的人能三四根一起插的,我却操作不过来,拿越多速度越慢,真佩服他们。插完一饼要花半个多钟,可以得1毛5分钱。那个时候,星期天干一天,平时下课后也去干两个多钟直到天黑,倒也不觉得累,因为有钱拿。有些老板还是当天日结的。

除了插引,其他工序也做过很多。感觉有点危险性的是“固引”,就是插完引线后需将其固定的意思。一般很小个的鞭炮是有专人操作,直接洒上固引粉,第二天就凝固结实可以用了。大个一点的鞭炮如小指大小时,就不放固引粉了,用人工敲打固定。

工具很简单,一根筷子头大小的滑溜的小圆棒,一头如圆锥状却也不能太尖,用一手拿着放在插了引线的鞭炮口,准确位置是在鞭炮筒口纸层的中间,另一个手拿根木板一敲,鞭炮口内圈的纸就凹进去了,外圈的纸没变化,还是一个完整鞭炮形状,但火药就被封住口不会漏了。这种几分钟就可以搞完一饼了,但是工价相对也很低,只有4分钱。

我做过最便宜工钱的活,应该是“开孔”。就是一饼鞭炮,一开始是中空两头开口的,一般先收紧一头的孔把这一面做底,另一面就会贴上一张薄土纸,以遮住一个个鞭炮之间的缝隙,避免入火药时渗漏在两个鞭炮之间的位置。贴完纸后,就需要重新把被纸挡住的鞭炮孔打开,所以这道工序就叫“开孔”。

工具很简单,跟上面固引用的小圆棒差不多,不过一头削得更尖。把圆棒尖的一头戳破纸插进鞭炮口一定位置,还要顺势转一下,以让裂开的纸紧贴着鞭炮孔内壁。我训练到可以单手拿着三根小圆棒,一次给三个鞭炮开孔,这样做完一饼的时间更快,比固引快。可惜工钱只有固引的一半,2分钱一饼。

除了这些鞭炮的,其他也倒还是有渠道挣钱的,不过是用力气去换的。上山打草,晒干后挑去卖给砖瓦窑,100斤草能卖5元钱。再深山里面的人就砍柴挑去卖,100斤能卖20多元。还有,上山砍那些小竹子,背一捆卖去造纸厂,也能换钱,一斤生竹子能卖差不多1毛钱。可这些都不适合长久做。所以做得多的,还是鞭炮厂里的活儿。

时代变迁,造纸厂早没了,砖瓦窑也不见了,鞭炮厂也不在村里办了。只剩下当年的记忆,留存在脑海里。

这些,就是所谓的精神财富吧。我想,我会保存下去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村名的来历 根据有关村名的分析,村名的取得,有的是按最先立村居住人家姓氏所取,有的是按村子的位置地形而取,如李家坪...
    晋北文化阅读 5,154评论 0 3
  • 该文中主人公是一名出生于1992年的南方的一个山村小镇,家境贫苦的他,在年幼时天天盼着与未曾谋面的父亲相见;正是在...
    啵哎咪阅读 4,363评论 0 0
  • 城里禁鞭好多年了,所以放鞭炮也成了记忆中的物事。 尽管在乡下参加红白喜事时也常会有放鞭炮,但毕竟隔着自己亲手放这层...
    付强_阅读 3,624评论 0 23
  •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书上说:“家,是一处港湾。不管你走得多远,不管你在外面有多累,回到家,都能...
    勾漏书生阅读 7,497评论 43 185
  • 李静:端午节的记忆 清晨的阳光洒在大地上,透过窗帘射进来。 端午节是一个特别的节日,每逢端午节家里自然少不了粽子,...
    简约语文阅读 3,828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