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一)人生坐标与心理游戏

最近蛤蟆开始意识到,也许还有另一种活法,无须跟着预先设定的剧本走,甚至可以没有剧本,或者说,可以即兴发挥。

蛤蟆认定,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他决定要让自己活得更真实一点儿。

“有没有办法让我了解我的人生剧本是怎么写出来的?因为我不太喜欢我在剧本里的角色,到目前为止,这出剧我也演得不怎么开心。要是知道剧本是怎么来的,也许我就能改写它。我还是更喜欢结局圆满的戏剧。”

“想要理解你的现在,就必须回顾你的过去,回顾你生命最早期的阶段,从出生到大约四五岁的时候,发生的一切都对你影响重大,还影响了你后来的成长,牵涉到你怎样看待自己和别人。这种影响是普遍存在的。你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特有的看法,对你而言,这就是你看待事情的唯一方式。从那时起,你就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用同一个视角看待一切事物。你个人世界的心理视角,在你心里深藏不露,可以说,是来自你灵魂的深度。

“每个人的早年经历本质上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一个不同的世界。有时候,连信念和预设都不尽相同。比方说吧,一个生活在巴西贫民窟的孩子,一个同样出生在英国的孩子,家境比你要差很多,但被家人更疼爱、更宝贝。这三孩子会各自形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每个人的看法都很不一样。

“我们说的不只是物理世界,而是你内在的、包含着情绪和情感的心理世界,那是通过你早年的经历而形成的。童年的经历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换句话说,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在我这里的世界。无论你对生活形成了怎样的态度,从此你的行为和幸福感都会受到影响,往后余生都会如此。除非,你决心要改变。

“每一个生命一定都得经历开始、中间和结束这三个阶段,而开始的阶段会显著地影响后来的阶段。因此你对世界的看法是在人生的最初阶段里形成的。

“比如在你童年时,大约四到五岁左右,你会试图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第二个问题是:‘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这是生命本身在问你,特别是你体验到的生命。‘好’可以指任何一种具体的好,‘不好’可以指任何一种具体的坏。

“因为你既可以说‘好’,也可以说‘不好’,就会出现四种组合:

1.我好;你也好。

2.我好;你不好。

3.我不好;你好。

4.我不好;你也不好。

“一切的关键就在于那是‘人生坐标’。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一个词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自证预言’的意思是,我们会控制事件的发生,从而确保预言会成真。我们会确保自己的世界和预期的一样。假如你认为生活让你不快乐,不善待你,那么今天喝醉就是你用的某种方法,它可以印证明天你会感觉悲惨的预期。换句话说,你创造了一个‘自证预言’。

“当然了,我说的是一种长期重复的行为,这种行为可能持续一辈子,这类行为就被称为游戏。玩这类游戏的必然后果是,玩家最终会产生糟糕的、不快乐的情绪。

“有一种名字叫‘猜猜我在想什么’的游戏,多年来,老师一直对学生玩这个游戏,老师当然是赢家了。学生肯定觉得自己很蠢,而老师赢了无知的学生,就能获得优越感。

“这类游戏的发起基本上都不是出于真诚,不像正常游戏那样只是让人觉得兴奋好玩,而是会产生非常戏剧化的结果。表面看起来实事求是,其实真正的意图却并不正大光明。游戏体现在两个层面:在社交层面上,似乎一切都是公开诚实的。而游戏玩家的真正动机却隐藏在心理层面,同时也隐藏着欺骗。至于游戏的必然后果呢,全都是让人产生负面情绪。”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