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送女儿去学习之后,为了打发百无聊耐的两个小时等待空档,我信步转悠到了书店。周末的书店一改往日的安静冷清,陡然变成了一个拥挤热闹的集市,人头攒动,声音嘈杂。老人们戴着老花镜气定神闲地霸占着屈指可数的几张长条凳,高举着书摇头晃脑地入神看着;三三两两的学生们要么靠在书架上,要么席地而坐一边闲散地翻书, 一边头触着头聊天嬉笑着;最辛劳的是带孩子来书店的年轻父母们,手忙脚乱地应付着孩子各种突发状况和各种千奇百怪问题,一副劳心劳神殚精竭虑的表情。
出于对热闹的敬畏,我放弃了平时爱看的小说类书籍,避到了人烟稀少的几个书架旁。定晴一看,是字帖书画类别的书籍,随手拿起一本,随性翻开。映入我眼帘的是一枝梅花,看似平平淡淡的一枝梅花,却电光火石般直射入我心底,让我一阵心悸。脑海里突然跳出关于枝梅的诗词:“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冰骨清寒瘦一枝。玉人初上木兰时。”、“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醉折残梅一两枝,不妨桃李自逢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一朵江梅春带雪。玉软云娇,姑射肌肤洁。”、“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任哪一句风情万种的诗词,也不能抵御这简简单单几笔简画给我带来的震撼,也不能消抵半点这幅印刷品小画带给我的视觉冲击力。我就那样傻傻地愣在当场,半晌都回不过来神。
好不容易静下心神之后,我才看清画这幅画的就是八大山人。八大山人之名是如雷贯耳,但仅仅就是听过而已,只是知道他是一名了不起的画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1985年宣布其为中国十大文化艺术名人之一。而我真真正正是只闻其名,却实实在在没有看过他任何一幅画,今天窥得一斑,惊为天人。
八大山人,即朱耷,本名朱由桵,江西南昌人,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他出生于明朝年间,19岁时,明朝灭亡,父亲去世,国毁家亡。他郁闷悲愤,却只能假装聋哑,隐姓埋名,遁迹空门,潜居山野,终得以保全性命。后来他落发为僧,为了传宗接代,又入青云谱为道。晚年取“八大山人”号直至去世。他的一生跌宕起伏,饱经忧患,从贵为王孙到乱世流亡,一直生活清贫困苦,大半生靠卖画讨食为生,却活到了80高龄,许是老天爷看在他的惊世才华上垂怜于他吧。八大山人在绘画上独辟蹊径,以水墨写意画著称,意境荒凉寂寥,是清代水墨写意画派的大师,清初画坛"四僧"之一。他的艺术有着跨越时空的特殊力量,扬州八怪、吴昌硕,近代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惮等画家都不同程度受其影响。八大山人画作落款之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他有诗“无聊笑哭漫流传”之句,抒发了他那隐痛的寄意,纪念故国沦亡,哭笑不得的心情。
八大山人善画山水和花鸟。
他的花鸟承袭徐渭、陈淳(青藤白阳)写意花鸟画的传统。后又自成一派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法,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夸张,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别具一格。他后期的作品多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翻白眼”,鱼、鸟之眼一圈一点,眼珠顶着眼圈,一幅“桀骜不驯”的倔强神情,那副模样像极我的一位友人。自觉对号入座哈。
他画的鸟有些显得很倔强,即使落墨不多,却表现出鸟儿振羽,使人有不可一触,触之即飞的感觉。有些禽鸟拳足缩颈,一副既受欺又不屈的情态,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他的笔下的动物们,全都是副满不在乎,桀骜不驯的神情。他用寥寥几笔勾勒出大千世界寂寞众生,一个个翻着白眼,冷冷地看着这个世界,一花一树一禽一兽在他笔下都是那样寂寥。
我觉得八大山人应该算是我国传统画家中进入抽象美领域最深远的探索者,他的画在我们现代看似平常,在他那个时代可以说是“叛经离道”,甚至有评论家称他为中国的“梵高”,可见他的思维是多么超前。他仅凭黑白墨趣,凭线的动荡,一枝兰花,条条荷茎,以不可思议的角度,在飘忽中略显身影,用淡墨与简笔就构成扑朔迷离的境界。他在具象中追求不定型,竭力表达”流逝“之感,他笔下的瓜头重脚轻并不平稳,浅色椭圆的瓜上伏一只黑色椭圆的鸟,再凭瓜蒂与鸟眼的配合,构成了太极图案式的抽象美,一反常规和常理,却不觉得突兀和违和,这就是他的不凡之处吧。
他的画,笔情恣纵,不构成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在构图、笔墨上也更加惜墨如金,多是一花一鸟,留白处辅以诗词印章,便得完美布局。所以他的画即使画得不多,有了他的题诗,意境就充足了,他的画,使人感到小而不少,这就是艺术上的巧妙,欣赏这样的简简单单,这般清心寡欲的我行我素,就是他征服我的独到之处。
他的山水画多为水墨,宗法董其昌,兼取黄公望,倪瓒、他用董其昌的笔法来画山水,却绝无秀逸平和,明洁幽雅的格调,而是枯索冷寂,满目凄凉,于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简朴之气。他的用墨亦不同于董其昌,董其昌淡毫而得滋润明洁,八大山人干擦而能滋润明洁。他独树一帜,不落常套,既不同于前人,又于时人所不及。他的山水画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一生坚持不为清廷权贵画一花一大石,而一般农民、贫士、山僧、小儿却很容易得到他的作品。他有很多隐晦艰涩的诗句跋语,表示对清廷极端的仇恨和蔑视。如脍炙人口的《孔雀图》及其题诗:“孔雀名花雨竹屏,竹梢强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辛辣地讽刺了那班头戴三眼花翎乌纱帽的汉族大地主屈膝求荣、投降新主子的奴才丑态。还有一幅山水册页题云:“郭家皴法云头小,董老麻皮树上多;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
八大的书法功力极深,他独创的“八大体”书法若以篆写草,用笔圆健,结体奇宕,意态从容,最得聚散之妙,观之大有肃穆高古之韵,颇有魏晋遗风,成就不在绘画之下,难怪近代绘画大师黄宾虹有“八大书一画二”之说。《传綮写生册》有楷、隶、行、章草四体,楷书乃明显欧体面目,法度森严。2008年中国嘉德古代书画专场,八大山人的行书《临河序》以464万元人民币的成交价摘得该场桂冠。
八大山人身处明清移祚之际,大半生饱经忧患,阅历了多少人世的变迁,饱尝颠沛流离,他出僧入道,既超凡脱俗又旧情难舍,经历种种苦劫,只得把满腔抑郁磊落的情怀,一股脑儿都洒泼在毫端纸上。八大山人借这些山水、花鸟、书法来发挥郁结在心的感情和意志,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正如郑板桥说的那样“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风雨的晦暝、世态的磨炼,使他达到了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物我两忘的境界,他留下了的两千多幅作品,会一直替他诉说他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