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闹钟响了。
海獭先生缓缓张开眼睛,他看着雪白的天花板,上面有一点一点黑色、墨绿色的霉斑。
耳边传来小猫的呜鸣声,那是女朋友送的生日礼物。他看着那只猫,叹了一口气。他是喜欢猫,也想养猫,但不是在搬家之后,一身疲惫的隔天,在他只想好好休息的时候,却不得不肩负养猫的工作。
更何况这只猫,是女朋友挑的,而海獭小姐的爸妈并不准他养猫,所以把猫交给海獭先生,等于把自己想要养猫的喜好,当中一部分的责任交给他。
海獭先生去上班了,他西装笔挺的站在地铁月台,不自觉的打起瞌睡。
地铁要进站的信号铃响了,他缓缓张开眼睛,看着白色的灯箱,上面有图有字。
想起家里的小猫,海獭先生又叹了一口气。他举起手想拨拨头发,却感觉头皮一阵刺痛,他猛然一看,发现自己一手提着公文包,一手拿着帮猫铲屎的铲子。
「我也好想有人来帮我铲屎啊!」海獭先生想。
◎心理
北京大学心理系徐凯文教授,他说现代年轻人有「空心病」。
生活日复一日,时间一直在流动,但这个生活却对我们好像没有太大的意义。我们的心是有感受能力的,却又是空荡荡的。就像我们拥有一只漂亮的杯子,但这个杯子不装任何东西。
我们在生活之中,却不被生活的任何东西所填满。
就像海獭先生,每个早晨都得重新经历一天的空虚感,彷佛今天是空的,明天也是空的。
既然一切都是空的,活着也就失去积极向上的意义,也无须设定特别的目标。
空,某个层面来说等于「从未」拥有。这是一种很深的绝望,就像我们行走在这个世界,有天却发现自己其实是幽灵,根本没有真正活过。
海獭先生没有真正活过,他渴望着与他人,与生活产生连结,使自己能够确信自己是「活着的」。
想想,把自己茧居在房子里不出门的「尼特族」,或是不想生孩子,甚至不想作爱的「草食族」,是不是也因为缺乏生活实感,了无生趣下,才被迫选择无欲无求的生活呢?
这种空心的感觉,是否意谓着我们的生活毫无值得欣赏之处?
其实,生活细节无穷,唯独我们得用心去观察,方能看见当中的美丽。
如美国侦探小说作家雷蒙.钱德勒在《简单的谋杀艺术》(The Simple Art of Murder)书中写道:
蹩脚作家不诚实,但自己并不会意识到这一点。比较好的作家可能不诚实,因为他不知道在什么事情上应该诚实。他以为一个复杂的谋杀案能使懒惰的读者迷惑,一定也能使警方迷惑。他以为懒惰的读者不会去一一详记细节,殊不知警方的本职工作却是不放过细节。
生命书写,就是让我们对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我们像是一个真心想要破案的警探,去把握生活中的所有细节,而不是像懒惰的读者,对自己的生活抱持一无所知也无所谓的消极态度。
有部电影叫《口白人生》(Stranger than Fiction),电影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哈洛德是个国税局的审计员,每天过着日复一日,平淡的生活。
直到有天,他发现耳畔经常出现某位女士的话语声。
那个女士是一位作家,当她构思新书中的人物,哈洛德的生活就会受到影响。好比女作家写工人来拆房子,结果哈洛德的家就真的被工人给拆了。
当生活突如其来的失控,哈洛德不得不重新面对自己的生活,并且当他知道女作家预设的结局是主角会死亡,也让他重新审视自己一成不变的生活,到底是一种快乐,还是一种逃避。
叙事取向家族治疗师摩根(Alice Morgan)在《从叙事到疗愈:叙事治疗入门》(What is Narrative Therapy? An Easy-to-read Introduction)书中谈到,面对内心的孤独感,彷佛内心会有许多声音,这些声音会提出各种质疑,质疑我们活得没有价值,活得一无是处。
然后我们会觉得生活过得很糟,就像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生活好像机器,今天没有希望,明天也没有希望。
这时我们需要对自己的内心进行「赋能」(empowering),通过外化的方式探究这些声音的影响,使我们逐渐厘清这些声音,乃至于接受这些声音,好使我们走出孤独。
赋能,简言之就是「赋予能力」,进一步说是「赋予自己能力」。
就像当我们饥饿的时候,我们给自己食物,把自己喂饱。
当我们的心灵空虚,当我们孤单寂寞,当我们渴望被温暖与关爱,我们通过自身的力量,好比书写的力量,好让自己能够获得奋起的能量。
而这个赋予自身能量的写作,有两个意图,一个是「厘清」,一个是「接受」。
对外,厘清哪些事情带给我们心理上的影响。我们会发现对于生活的环境,我们其实一无所知,点对点的生活,让我们失去中间连成那条线中发生的故事。
这使我们并没有真正融入生活的环境,也就得不到环境中潜藏的能量。
对内,厘清我们自己的思绪。这种厘清是一种聆听,过去这种聆听可能是咨询师的责任,但当我们开始书写,我们把这个聆听的工作留给了自己。
比起咨询,自我对话的私密性更强,且不受咨询师的工作时间和地点限制。
当我们感觉自己的心空了,这种厘清就是一种填满的过程,通过我们更加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我们逐渐把对自己、对他人、对种种生活喜怒哀乐的前因后果,置放在心中。
这也引出另一个重要的功课,就是「接受」。
接受我们是这个样子,独一无二。接受生命中带来的种种影响,那些我们无法企及的理想,以及我们是怎么跟这些生活的愿景发生关系。
进而我们去寻求和自己,和生活和解的切入点。
◎方法
在《口白人生》中,我们是被书写的审计员,还是有权力改变他人人生的作家?当我们以为自己就是审计员,我们认为自己对改变人生无能为力,那么我们就会继续落相同的处境。
当我们通过书写,我们可能会发现生活的细节中,藏着各种值得我们去发现的各种事件。
这些事件使我们看见生活有不一样的可能,生命能开出不同的花,进而使我们不再流于空心的孤独感,我们开始用细节去填满自己。
这种对细节的感受,我们可以这么应用于书写:
§ 给自己设定一场旅行
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旅行,这个旅行要满足底下几个条件:
a. 尽可能徒步,不要依赖高速移动的交通工具。
b. 在出发前进行规划,可能是从住处,到离家两公里外的公园。然后我们事先查找好路线,避免一直使用手机。
c. 我们可以带着手机出门,但我更建议准备一台相机。当我们对某个场景有强烈的感受,我们可以把场景拍下来。
d. 若是迷路,我们可以跟路上遇见的人问路。我们保持跟人最多的互动,而不是跟机器。
完成旅途后,我们回家开始写游记,游记可以写在记事本中,或是打在计算机里,主要写下:
1. 手绘路线图。这个路线来自我们走过的感受,你可以通过图去回想走过的路,遇见的大小事。
2. 图文纪录。把拍到的图片,还有对于旅途的经过,按照顺序标号,然后写下我们的所见所闻。
3. 遇见。旅途中我们遇见了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和什么样的人展开了对话。如果有可能,你们可以合影留念。
4. 感受。对于此趟旅行,你有什么感受。
我们可以一点一点地规划这样的旅程,通过这样的方式深刻了解我们的生活环境,这使我们得以和生活充新展开联系。
这个方式可以放大和缩小,大至从上海徒步到西藏,小至从书桌到厕所。
◎ 结语
写下心中的万卷书,感受行走过的万里路,进而我们便能感受生命是充实的,我们并非完全孑然而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