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网络发达,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很多样。我们接触到的信息量,可能比过去几十年人们接触到的还多。可是,为什么知道了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呢?
其实这就好比学车,教练把所有的技巧和注意事项都教给你,你了然于胸,但依然还是不会开车。因为,知道并不等于做到。想过好这一生的秘诀是行动。
沉浸在各种信息和鸡汤中,我们了解的越多反而越迷茫和焦虑。因为这些信息会让你精神得到高潮,仿佛你已经和信息中所写一样,成为一个成功人士。但是没有行动,你的实质就不会发生改变。到头来现实追不上理想,会让人愈发颓废。
重要的不是报多少学习课程,看多少心灵鸡汤。而是学会筛选。筛选出对你最重要的内容和技能。然后间隔性的重复学习,加深认知。
学习的目的是转化为自己的本事,就好比挖井,不是你看过很多挖井理论、也不是你挖出的坑多就很牛逼,而是最后谁会挖出水来。
另外,影响我们行动的原因还有消极过滤。
消极过滤分为两种,一种是给自己设限,看到一个观点就觉得这个不行,根本不可能。
比如写晨读,每天坚持一篇。很多人会觉得这很难,因为灵感和时间不是每天都有的,因此放弃了。
一旦我们内心对一件事情放弃的时候,那这件事情完成的概率基本为零了。所以,为了做到一件事情,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先假定它已经完成,用倒推法,去思考怎么做才能将它变成现实。
还是回到写晨读感悟的例子,我们先假定一个月已经过去,我们完成了每日感悟的计划。那么倒推过来,如何才能做到每天更新呢?
首先,要找出时间来阅读内容,如果时间不充足,上下班路上的时间总可以利用吧,边听边构思。
再次写作过程如果没有灵感,可以给自己降低标准,比如不管文笔如何,只保证200字就可以,也可以随心所欲的发挥。实在不行,先把内容的大纲原文抄在简书上,然后进行内容填充。
这样坚持下来,总是要比什么都不写有收获。因为前期对我们最重要的是坚持每天更新,只要先做到这一点你就已经胜利了。
另外一种消极过滤的表现是习惯性对和自己想法不一样的声音进行反驳或挑刺。
还是拿晨读举例子。
我最初在看晨读时,因为实在写不出感悟,所以会对文中提到的新观点进行挑刺。觉得太片面,一点不适用。甚至还会因此暴躁,但其实我也知道我是在为自己逃避晨读感悟找借口。
可为了自己的进步,我又不能轻易放弃。于是后来慢慢静下心来,保持空杯心态,试着把晨读内容看了一遍又一遍。心想如果还是觉得排斥,那就不去写。但是最后发现确实是我自己太片面了,并非晨读本身有问题。
而且深度思考之后发现,这些观点,大多数是对我有益的。
这种凡事排斥的表现,最终结果会导致我们始终停留在舒适区。长期固步自封只会让我们视野狭隘,保持现状,根本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所以,试着做一个可能性思考者。在遇到不同的新观点和意见时,先别着急反对。试着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看一下有什么可取之处。因为我们实在不应该一言不合就拒绝不同意见,甚至在我们压根还没搞清楚对方的真正意思之前。
还有一些人的情况是既知道很多道理也行动了,但是依旧见效甚微。
可以回想一下上学时我们做过的一打一打的试卷。老师会让我们整理一个错题集。每次把做错的试题抄写在上面,然后定期去看一下这些曾经做错的试题,直到把它们全部掌握为止。
相比那些只顾埋头往前赶着做试卷拼数量的同学,他们看似也勤奋,但是最后往往不如那些虽然试卷做的不多,但是每一道错题都能熟练掌握的同学。
参照我们的行动中,你是否也陷入了那些只顾多做试卷的同学的误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以在追求快速行动的同时,不要忘了多多回顾一下之前那些对你有帮助的内容。这样才能让你所学到的知识真的为你所用。
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