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老师的文章,深有共鸣。那位外科医生从看轻“嘴皮子功夫”到羡慕李老师的“有意思”,再到自己因“没意思”而低落,像极了我们很多人的心路历程——当开始追问“这有啥意义?”时,往往就是陷入低落或抑郁的开端。
这让我想起自己低谷时的样子,也总在追问“活着有啥意思呢?”后来看到一个视频点醒我:“结果之后还有结果”。是啊,非要盯着那个终极“意义”干什么?过程本身,坚持本身,不就已经在创造价值和故事了吗?就像李老师日复一日的写、跳、吹,最初可能也“没意思”,但坚持下来回望,那串脚印本身就是意义。
很多时候,“有意思”和“意义”并非做之前就想明白的。它们更像是行动后的“副产品”。李老师道破关键:意义是“赋予”的!当我们陷在坏情绪里,看什么都灰暗;而一旦动起来,投入其中,哪怕仅仅为了兑现对自己或他人的一个承诺,做着做着,价值感、趣味感就可能悄然滋生。
所以,与其苦苦思索“这有啥意思?有啥意义?”把自己困在原地、心情低落,不如像李老师那样,先守住承诺,干起来。行动本身,就是穿越迷雾的光。回头看,那一路坚持的风景,或许就是最动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