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是423世界读书日,我在朋友圈发了一些最近一两年看的书的照片。
我小时候没事干,打发时间就只能看书,从看我爸的一些大部头外国文学开始养成了阅读习惯,一直到生娃之前我打发时间都靠看闲书,文学书为主,少量社科。自从有孩子以后,时间就不需要打发了哈哈,看书也不再只是看闲书,开始有目的性地看书。
孩子前六岁我以育儿相关书为主,从科学育儿看到英语启蒙,慢慢地孩子要上小学,英语启蒙也带上路,孩子自己能听能读英文版的哈利波特,我开始转向有关性格养成、情绪心理方面的书。
到孩子六七岁,经过前面几年的铺垫,我最近这一两年看书会集中在几个方向上:普通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脑科学认知科学背景下的学习科学、批判性阅读以及由此引发的逻辑思辨、和如何写作上。
都是关于自我教育和家庭教育,以及人如何坚韧不拔长期坚定的成长。这也是加入弘丹社群的原因,因为发现同频的老师和同学。
阅读,也成为我瓶颈时期走过来的不二法门。分享一点这两年对我影响比较大的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吧。
01有孩子以前我的精神生活特别丰富,有孩子以后情绪不是特别高涨,低位徘徊了好几年。
这几年看了一些心理学的普及型读物。慢慢地接触到了积极心理学,有一个新发现。
过去我看到和理解的心理学很多偏重于“认识自我”,分析我们的为什么会这样,找一些根源,就找到了原生家庭那,所以前几年“原生家庭”这个词特别火,豆瓣甚至有一个“父母皆祸害”小组。似乎我们对自己的一切不满、一切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都是原生家庭造成的。
02积极心理学比较看重的是当你认识自我之后的行动。比如我们通过一系列向内看,看到那个不够稳定的忽高忽低的自尊,看到那个从小因为爹妈管太多而没有太多内生动力的自我。那个不完美的自我固然是因为原生家庭造成的,但是我们的爹妈也有他的原生家庭,也有他们成长的时代背景。他们从小就是简单粗暴地被对待的,他们习以为常,以为对待孩子就是这样的。
并且他们没有我们的好运气,他们没有机会读大学,他们那个年代还在为吃饱穿暖挣扎,既没有机会关心自己和孩子的精神生活,也没有机会和时机来持续学习,认识和寻找自我,进而去改变自我。追溯到这一步,也就理解和接纳了父母,从而也就接纳了那个有家庭原因形成的不完美的自我。
03接纳过后,就是通过行动去找到自己的优势、一步一步小的行动去积累能力感,在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和意义感。而有了价值感就不会感到虚无。
这其中成长型思维是贯穿始终的,也就是归因。这种思考和行为路径也会塑造大脑的神经回路,离低落和抑郁远一点。虽然抑郁者是大脑产生了化学变化。但是在大脑没有产生抑郁变化前可以先人为减少产生变化的土壤。
上面这些既可以用到自己身上,也可以用到孩子身上。
04最后,我从前比较关注思想,总是觉得思想指导行为。想不通的事情绝对不会去做。但是会发现,行动有时候也是可以改变意识的,也算是一种具身认知。就是当你还没有改变意识的时候,先去改变言语和行动,欺骗大脑做出相关调整,意识也会随之改变。
所以积极心理学也会提倡先行动起来。就是弘丹老师常说的“躬身入局”,先参与进来。也是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教授赵昱琨老师说的“无行动不幸福”,幸福来自于行动。行动了,意识跟上,阅读让思想深刻,思想再来指导行为,最终形成一个良性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