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海内外媒体曾广泛报道中国宁夏西海固地区国家级贫困县同心县一位13岁回族女孩面临辍学写的日记,日记的主题很单一就是渴望上学读书。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的日记被翻译成法语、英语等5种文字出版,引起巨大轰动,法国还成立了宁夏的孩子基金会,来自海外的捐助改变了这位写日记女孩和宁夏上千名失学女童的命运,这位女孩的名字叫马燕,改变她命运的日记就叫《马燕日记》。
2014年10月10日,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揭晓,两位获奖者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年仅17岁的巴基斯坦女孩马拉拉·优素福·扎伊,她成为诺贝尔奖设立一百多年以来所有奖项获奖者中最年轻的得主。
马拉拉的获奖与日记也有不解之缘。2009年初,英国广播公司(BBC )征集日记,希望塔利班控制区内巴基斯坦人的人们展示真实的生活。这在当时是危险之举,很多家长并不愿孩子冒险。身为校长的齐亚丁建议自己的女儿来写日记。2009年1月3日,马拉拉的第一篇日记匿名刊载在BBC的网站上。在日记中,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点滴记录,马拉拉表达了她对继续上学的渴望———这样的言论与塔利班武装的禁令背道而驰。到了2009年12月,马拉拉化名为BBC写博客日记的身份被暴露。正是由于她这些日记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使她迅速成名。
与此同时,马拉拉成为塔利班恐怖分子的眼中钉。2012年10月9日,她在放学回家的校车上,遭到塔利班武装分子公然枪击,子弹击伤她的头、颈和肩,导致她颅底骨折、左侧下颚骨关节受损……她的生命一度危殆,被专机紧急送到英国伯明翰救治,最终奇迹般生还,2013年2月,马拉拉接受了进一步手术,用钛板取代了被剔去的颅骨部分,左耳也装入人工耳蜗以恢复听力,并通过后续的理疗以逐步恢复面部功能。 3月19日,她换上新校服,在英国就近入学继续高中学业。
马拉拉在住院和康复过程中,还高效完成了她的传奇般自传《我是马拉拉:一位因争取教育而被枪杀的女孩 》。2013年3月27日英国《卫报》报道,这本书的版权售出高达20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888万元)。《华盛顿邮报》则评论这本书“十分迷人”并称“没有比这本书更能够让人遥想战争的历程(也许除了《安妮的日记》以外)”。要知道《安妮的日记》可是上个世纪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一本书。 马拉拉之所以能如此高效写出一本书,除了有职业记者的协助,还与她长期坚持写日记,积累大量的素材和资料有关。
马拉拉从11岁开始争取女童接受教育的权利,12岁因在BBC发表日记而成名。15岁遭受枪击,联合国将每年的7月12日(马拉拉生日)定为“马拉拉日”。16岁登上联合国的讲台,获颁国际儿童和平奖。17岁赢得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这一切都缘于她面对凶残的塔利班恐怖分子,表现出极大勇气和智慧。但如果没有她当初的日记,也不可能有这一切。书是马拉拉学习的工具,日记才是马拉拉向恐怖分子进攻的武器!也可以说是日记成就了马拉拉!由此,我们不难理解马拉拉在联合国世界青年大会上演讲结束时振臂高呼:“一个孩子,一个老师,一本书,一支笔,就能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