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我国近代史上少有的“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伟人,其事功道德,万民景仰,旌表千古。
据理而想,他应该天资聪慧,有经世纬伦之才。恰恰相反,少年时代的曾国藩天性鲁钝,秉质愚柔。在他家乡流传着一个关于他小时侯读书的笑话。曾国藩从小读书非常刻苦,严格按其父亲曾麟书的要求,每天不背下一篇文章,决不睡觉。有一天黄昏,他坐在书桌前背《岳阳楼记》,有一个小偷潜入他家,爬到房梁上,准备等这一家人都睡觉了,下来偷东西,结果没想到,曾国藩这篇课文怎么也背不下来。小偷在房梁上睡了两觉,醒来一看,曾国藩还在那儿背呢!听着听着,连小偷都会了。小偷实在忍无可忍,从房梁上跳了下来,指着曾国藩的鼻子破口大骂:“就你这个笨样,还读什么书?你听我给你背一遍。”说完,从头到尾背了一遍。然后一甩门,扬长而去,留下曾国藩在屋里目瞪口呆。通过这个传说,印证了曾国藩的确很笨。
因其天赋太差,曾国藩的科举之路坎坷不堪。从十四岁随父首次参考,接连六次失利,第七次才考取了秀才。相比之下,他的那些同学,有的早早成了秀才,很多人都在看他的笑话。
在同时代的大人物中,左宗棠十四岁第一次参加湘阴县试,名列第一;胡林翼第一次就考取了秀才,接着举人和进士,也是一考即中;李鸿章十七岁中秀才。曾国藩自嘲:“资质之陋,众所指示。”梁启超评价他,“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才,在当时诸贤中称最钝挫。”
即使后来曾国藩位极人臣,他仍被同僚视为“儒缓”。左宗棠一向瞧不起他,屡屡不留情面地评价曾国藩,“才亦太缺,于兵机每若钝滞”。就是他这样一个资质平庸的人,支撑“清朝大厦于既倒”,成为一代中兴之臣。其成就卓尔超群,让同时代以及后来的左宗棠、李鸿章、梁启超等人望尘莫及。
那是什么力量缔造了这个“天下完人”的曾国藩呢?他从一次次科举考试中深刻体会到“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塑造他独特的人生哲学,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
他清楚认识了自已,在别人认为是劣势,他却找到了优势。没有智力资本,他就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屡败屡战,抗打击能力强,“逆商”指数比别人高;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硬钻硬打,不留死角。
虽然秀才考了七次,但举人和进士考得顺利,都是因为基础打得牢。开窍以后,能融会贯通。相反,那些小聪明的人,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松松垮垮,结果走不远。“笨拙”看起来慢,到后来就越走越快。就好比盖房子,基础牢固了,房子就盖得比别人高。
曾国藩一生把“笨功夫”发挥至极。做事,追求扎实彻底,集腋成裘,水滴石穿;做人,讲究“拙诚”,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不玩套路,不斗心眼。他带兵讲究“结硬寨,打呆仗”,从不凭奇谋诡计,只凭坚忍踏实,死磕到底。这种“重剑无锋”,表面上看着迟钝,实际上锋利。好比泰拳高手,动作简单笨拙,但气大力重,全身可击,所向披糜。
曾国藩“尚拙”精神,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榜样。那就是普通人,也能建功立业。我们只要遵循天道,勤于本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创造不平凡的事业。
在当今社会,国家倡导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曾国藩的“拙诚”,更值得我们仿效。然而,有些人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追求快速发财,崇尚不劳而获,贬斥老祖宗“勤劳致富”的优良传统。做事,不愿从基础入手,投机取巧;做人,虚伪佞巧,充斥“三浮”气息——浮躁的心气,浮夸的语气,轻浮的士气。如果任其发展,将严重扭曲国民心态,影响民族复兴的千年大计。
学习曾国藩的立德事功,正当其时,值得提倡和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