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迷你美帅哥系列2-5
(接上篇)
其三、来自“外在世界”的阻隔:赖什么中和智愚?
这里的“外在世界”主要指社会环境。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矛盾、误解、消耗、损害,致使人们内心、言行、习性、智慧发生扭曲、变形、失整、偏激等,直接影响各自的人生修炼和提升。这就是所谓来自“外在世界”对人生修炼的阻隔。那么,是什么导致人们之间相互矛盾、误解、消耗和损害的呢?是缺乏智慧。
所谓智慧,是指能够看清生命的本质及全貌,能够避免各种生命现象(屏障)的影响和干扰,保障活出真正的自己及应有的状态,并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能量。在状貌、习性、智能、智慧等诸多生命现象中,智慧更接近生命的本质。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差别,亦主要表现在智能和智慧方面。所以,避免“外在世界”对人生修炼的干扰,提升我们的智慧层次即可。
那么,智慧的核心是什么?什么样的智慧才能提高人类素质、避免社会问题、促进人生修炼呢?从社会角度来说,智慧的核心,表现在如何认识生命间的智能差异,尤其是高智能者如何对待低智能者的态度及行为上。如何对待低智能者(弱势群体),集中反映了一个人,及其人类社会的整体道德(智慧)水平。
这种较高的人类智慧,我们称之为“中和智愚”:即遵循中道、中庸,使得人与人(包括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而不相互损害,从而促进各自的生命修炼和持续提升。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中和智愚”呢?列子《黄帝第二》篇提供了如下案例,为我们揭示了答案。
(1)同于人民:惜下怜弱
无论是谁,统帅、长官、长辈、师长、刚毅者、勇猛者等所有强势者,只要一我独大,都会招致反叛。所以,为了避免冲突和伤害,应该首先由强势者、智者积极主动地创和,从而让所有生命都得到应有地尊重,让所有人的正能量都得到正常地发挥,达到人我合一,以避免相互之间利益伤害或生命能量耗费。
创和,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待某方面超出自己的人,对其唯道德素养是求,不助长其高高在上,不被其势利迷惑。二是对待不如自己的人,要真诚相待,精心呵护,以身示教,使其满意和开心。三是对待处于更高层次或维度的圣人,要努力跟随其学习,不怀疑,不偷懒,内伸突破。
从列子原文看,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和境界高低,就看他如何对待弱势群体,是否有众多弱势者愿意追随。禽兽是弱者的典型代表,看不惯禽兽,懒得对禽兽好的人,称不上高人、圣人。反之,连动植物、微生物都怜惜、尊重和爱戴(而不是喜好)的人,对弱者也一定会好。总之,不管是什么样的生命形式,各自待遇有别,但命命平等,这是自然的真相。
对于这一点,古代的圣人做到了。列子原文:“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通,故得引而使之焉”;“太古神圣之人,备知万物情态,悉解异类音声。会而聚之,训而爱之,同于人民。故先会鬼神魑魅,次达八方人民,末聚禽兽虫蛾,言血气之类心智不殊远也。神圣知其如此,故其所教训者无所遗逸焉。”
“同于人民”,即以普通人民为生命修炼过程中的服务对象,向上借助神圣者的高维能量,向下训练智商尚未健全的人及禽兽,上不高高在上,下不自卑自弃,皆与普通人民和谐为伍。列子“同于人民”这一高明过人的智慧,包含着如下含义:一是我们的意识路线,首先要“接天”(通无、会无):即与天沟通,遥想源头,仰望祖宗,怀念祖先,聚精会神,接续灵感;其次要“通人”:理解、接受、探访、友好天下各方人民,使人间和谐;最后要“达地”:怜惜弱小,救济万物,拓延生态,使天下和谐,凝聚能量,形成立体循环。总之,天地人三位一体,宇宙内万物一体,混元合一方可完满。其中,序,决定着效率、效果和效益。二是我们的学习路线,要上中下,即天地人一起预备,齐头并进;静动承协调一致,静心冥想,动手开创,与八方空间前后左右逢源,与恒永时间古今上下贯通。三是我们的修炼路线及能力预备,要了解外物的特性,顺物之性,自然引领别人成长,防止人性堕落。这,也是人类最高智慧所在之一。
(2)狙公爱狙:怜弱之方
宋国有一位喜爱猴子的“狙公”,养了成群的猴子,懂得猴子的情意,猴子也了解狙公的心情,为了养猴子,甚至减少家人的口粮。由于家庭困难,迫于无奈,必须减少猴子的食物,又不想让猴子受伤害,便玩起了“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的“游戏”,在没有损害猴子实利的前提下,而达到让猴子开心。
这即是智慧的本义所在,这就是高智慧者对待低智能者的应有道德:保护弱势者的实惠和心情,不损伤其利益,又保障其开心。列子原文:“圣人以智拢群愚(质朴),亦犹狙公之以智拢众狙也。名实不亏,使其喜怒哉!”而我们却往往不是这样做的。可是,如果我们抛弃了这两点,还能称得上真正地对人好吗?如果做不到这两点,又怎能避免与别人(外物)之间产生误解、矛盾和冲突,怎能称得上有智慧呢?
(3)和养斗鸡:各有所立
纪渻子为周宣王养斗鸡的故事,更是微妙、精巧、深邃至极。斗鸡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学者角色,纪渻子是一个“圣职教化”的角色,周宣王是一个自我中心、外求利欲的角色;三者各在其位,相互尊重,互不影响和干扰,所以堪称“中和智愚”的一类典范。
“斗鸡”始终处在成长的时间线上,不受外在环境影响,对主人(周宣王)的督促,置若罔闻,对圣人(纪渻子)的调教,唯命是听,而唯成长是求,十日一变,持续地修成了正果。纪渻子既未受强势者(周宣王)等外在因素干扰,又不被弱势者(斗鸡)诸多修学困难所左右,始终保持正心、正念、正行、正能量,保障大家之间互不影响,不受伤害,且共同受益。周宣王虽拥权身贵,自我中心,却也尊重职业、尊重知识、尊重生命,有基本的聪明才智,对天下和谐亦有重要贡献。可见,人人保障自我,方可天下太平;人人外责外求,则必然矛盾串串。
(4)惠盎之辩:仁义之道
故事为我们展现了两种不同境界的人生。一是宋康王的“力勇人生”:崇尚力与勇,凭靠力与勇,追求力与勇。二是孔丘、墨翟的“仁义人生”:崇尚仁与义,凭靠仁与义,追求仁与义。“力勇人生”:一边千方百计谋求勇猛,一边害怕、防备、讨好更勇猛者,一边走着力勇之路,一边还羡慕嫉妒恨着仁义之人,心有不安,身有危机,身心分离,苦心耗力;“仁义人生”:过着清廉、健康而充实的平凡生活,内在精神持续拓展,生命境界不断提升,“天下丈夫女子莫不延颈举踵而愿安利之”,被人倾慕和信任。
而究其实,追求力勇,就是向外追求资源财富;追求仁义,就是向内塑造生命圆满。何以至此?为什么会出现以上两种选择?根源即在于智慧,在于是否看清生命及人生的本质。
有趣的人则是惠盎。无心智慧生活,意向智巧生存,既非完全的力勇者,亦非完全的仁义者,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总是游走于两者之间,想要借用两者之势,借助力勇护身、保家、卫国,借助仁义促进家国和谐。耳聪目明,能言善辩,头脑灵活,亦公亦私,却不懂得,或不愿意放下智巧,促进双方文武共修,义勇双全。其结果,则往往是两头不落好,两方被鄙视,两头遭顾忌。其实质,或许只是逃避生命修炼而已。
那么,面对以上诸多情形,我们应做何种选择,走向何种境界,追求何种智慧(智能),才能穿越和突破来自人际等“外在世界”的阻隔和障碍呢?既仁义又勇猛,含仁义潜勇猛,仁义走向扶弱,勇猛震慑邪恶,心勇身猛,心仁身义,身心合一,归于自然,难道比不得至高智慧,化不了人际障碍,称不上至高境界吗?由此而看,列子大哉!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