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道金斯传》,有感于对笔记的一段描述,自己近年来也是思考,工作后的上课,学习,和读书时很不一样,读书时的学习,主要为了“考”,一字都不错,才能考好。
而工作后的学习,一开始也是很认真的听、记,后来发现,记录之后基本上不会再回去看,这是为什么?
所以对下面一段道金斯的话,深以为然:
”从理论上讲,记笔记是为了在课程结束之后回顾相关知识,但我从未回头看过一眼我记下的内容,而且我觉得大多数同学也不会看。
课程的目的,不应该是传授信息。我们有书本、图书馆,现在还有互联网,这些媒介都提供了足够充裕的信息。
课程的目的,应该是启迪、激发学生的思考。一位优秀的讲师,思想和思路会如行云流水般通过语言展示出来,某个想法,会像著名历史学家A.JP.泰勒(A.JP.Taylor)的风格那样,活灵活现地绽放在你眼前。
优秀的讲师,会将思维过程叙述出来,不断地回顾、沉恩,为了清楚明确的表达而不断重复、完善、犹豫,然后确凿地肯定,语速和思维速度不断变化,因为思考而停顿,这样的讲师,可谓就某一主题进行思考,并为某一思想注入激情的典范。如果讲师讲起课来好像在读书,那么讲台之下的学生还不如自己去读,而且很可能从讲师手中的那本书里就能读到。 ”
后来读的书越来越多,慢慢理解出来:工作之后的学习是为了“用”,而不再是为了“考”。
既然是用,要灵活,越灵活越好用,像工具一样越灵活越好用。太死板的工具,反而没办法用好(比如没有程序的机械)。所以这个用就需要去理解的学习,理解的掌握以及运灵活的运用,也就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老师讲的“融会贯通”。最近两年再回学校上课听课就更注重的是上课的“听”和“理解”、关联,——将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行业的知识关联在一起,而不是再往本子上去写、去记,因为记了也很少看,除非现在这样写文章,需要清晰的文字时机会回去翻阅。
另外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也越来越感觉到学习和读书以及工作中反复做事情,其实都是在”训练”,做思维训练和行为训练。
归根,人还是自然界的生物,自然界中要掌握的技能和我们人类生活中要掌握的东西不一样:自然界主要是以生存为主,如何躲避风险、识别食物、如何让自己成长、也就是活下去,。
但是人类社会不是这样的,人类社会个体已经基本没有生存的危机,而是要掌握先进的知识,进化跟不上人类的发展,所以人有被迫的要去学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东西。
每次想到这种东西,就很能理解,为什么孩子不喜欢做作业了,因为作业也毕竟不是人的本能,而玩耍,通过玩耍提升人在原始自然界中的生存技能才是本能,对于本能的东西一般都不会拒绝,所以小孩子不太会抗拒玩耍。
既然有训练,就有专注的训练的过程和效果。
如果能专注做一件事,通常可以做的比较好,因为人会不断地思考、改善、打磨,然后接受别人的反馈,从而慢慢地就会越做越好。
就像公司培训这件事,一旦坚持做了,那么就会越做越好,这就是有意识的加强训练,训练多了,就自然能掌握。
专注:
其实做好一件事,认真的奔着目标努力,执行,并不难,因为大家的智力能力其实都差不多,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有没有专注在一件事上,深耕下去,这可能是体现人与人不同的重大原因之一。
很多时候我会告诉同事:回头看看小学初中以前和你的同桌同学或者一起玩的同学,他们现在在哪里,在哪个阶层、在哪个位置,你在上面还是下面?
当我们真的回头看的时候,会发现我们和以前的人很有差距,但是这种差距的原始原因并不是智商或者情商,而是专注,加努力,以及遇到的后天的环境,包括在后面读书过程中遇到的老师、正能量的同学,互相影响的朋友,学校的氛围,工作中团队的互相影响,以及工作中的上司。马老师说过,参加工作中的两个最重要:一个是你的第一个上司;一个是选择的行业。其中第一个更重要:对下属负责任的上司,和不负责任的上司,工作两三年后,差距是很大的,如果真的培养的好,即使行业偏了,也还可以重新调整。
想起2020年年初在一个商场边上看到的一条标语,印象特别深:教师的伟大,在于用一个灵魂开启另外一个灵魂。
肃然起敬。
训练和专注固然重要,但良师益友的引导,则是良好的开端。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
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最终,还是要以主观能动性为核心,离开这个,一切归空。
Good night,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