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找人

有个说法,或者说有个现象,即以前是人找信息的时代,现在是信息找人的时代。作为互联网信息爆炸的亲身经历者,这个转变其中的缘由也不是很清楚,主要是没有给我等用户细想的机会,身边的环境感觉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连基本的生活方式都与以前有所不同了。以前买衣服要去商店试穿,现在网购直接到送到门口;以前饿了不想做饭,出门找饭店,时间不对或者真穷就吃方便面,现在直接下个外卖订单,热乎乎的送到门口;以前大马路边拦出租,现在车来门口接。就是说,不光是信息的触达方式变了,连商品都由人找商品变成了商品找人,衣食行都如此,住呢?可能是房子太胖不容易挪动吧,也许是其他的什么形式我并没有注意到。总之感觉是生活越来越方便了。都快到了终极目标,就是人躺在家里身体都不用动,所有的服务都送到身边,只要动动脑子就好了,所以有预测人的进入路径是身体相对于脑袋的比例越来越小,最后就变成只有头脑的生物了吧。再说信息找人,我第一次听说这个词是与人找信息同时出现的,应该是为了对比突出当时信息找人的特点所以才会同时总结出这样两个词吧,给我的直观感受是这样的,就那看新闻来举例。当时某个模糊不清的时间段之前,看新闻基本是打开新闻网站,通过搜索或者分类浏览,找到当时的热点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然后在同伴之间聊聊,这就是我理解的信息找人吧。在那个时间段之后呢(这个时间段可能就是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后吧,我能想到的是在今日头条,一点资讯这类的新闻聚合app成熟之后),打开手机,不同的人看到的内容就不同了,这据说是根据个人浏览习惯去判断个人喜好并推送此类信息的一种思路,那个时候这个思路被技术实现了。比较有意思的是,实现它的并不是当时的搜索引擎大佬,而是一家新起的公司以及一个年轻的管理者和他聚集起来的一些有想法的年轻人(我认为的年轻人,不是指的年龄上的,而是指的思想上的,只从年龄上来看,很多人20多岁就死了,后面几十年都是行尸走肉)。虽然当时其中一些产品由于什么原因被封杀了,但是我当时作为旁观者并不是只看热闹,我当时只有一个感觉,只要这帮人没有散,他们就还有无限活力,还会生产出同样级别的产品或服务。人,总是一个组织最核心的东西,不管人产品也好,资源也好,都是以人为基础的,缺了某些人,同样的组织就不一样了。号称史上最贵离职的陆奇事件,直接导致百度股价下跌近900亿元。这就是最好的证明了,人变了,组织就变了。

想说说人找信息的时代了,那可能是从人类诞生以来,由信息积累以来,有求知欲以来,直到最近这10年之前,这么上万年的时间,可能都属于人找信息的时代了。要说这段时间内有没有信息找人?有的,这个一会儿说,当时的信息找人的现象,我认为可以很清晰地说明现在信息找人的现象产生的原因了。先说说人找信息,怀旧总是让我感到轻松的。已经发生的事情,知道的写出来就好了,不知道的,就不知道好了。先从人找信息这个词来说起吧,要满足人找信息这个现象,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就是得有人了;第二,得有信息了;第三,人得有求知欲了。这三个条件都满足,大概是什么时候呢。人大概是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按照我查到的资料来看,智人出现的时间大概在25万年至4万年前,年代太久完了,推测的不准确可以理解(推测的这么不准确,也说明难度实在太大了吧,或者是不同的区域出现的时间不同,又不能证明是迁徙)。第二,有信息。我又查了一下(感觉不怎么负责任),世界公认最早的文字应该是古代中东地区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学界确认的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应该是商代中晚期殷墟甲骨文,距今3300年左右,而河南出土的贾湖甲骨的年代距今8000年以上,还是采用世界公认吧。最早6000年前,有了文字,那么信息的记录有了载体,权当是信息的起源吧。第三,人有求知欲。那人类是什么时候开始有求知欲的呢?好奇心这个东西,我认为是人的本性。假模假式的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支持一下自己:“每一个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我知道这个肯定不是他的原话了,毕竟,我不知道古希腊说什么语言,我相信现在我也写不出来。(其实我这个做法是不对的,我有了自己的论点,然后去找证据支持这个论点,感觉跟有罪推定一样,在没有明确证据之前就已经有了结论,这样容易忽略到反对的观点,而只看得到支持自己的证据,这个思考的思路就是不对的。但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来阐述问题的话,必定要先描述,然后解释。嗯,这样没错,不过跟我刚才说的现有观点,再找证据支持不一样。因为我的观点是主观的,而“是什么”,这是一个客观的描述,解释客观描述和找证据支持自己的主观观点,这完全不一样的)。综上所述吧(草草结论),姑且认为,人找信息的时代,从不早于公元前6000年开始。其实这个对我今天的话题来说并不重要,只是用来作为一个大致的标识。

我在读《人类简史》之前,对于人类历史的了解很少,对于人类存在时间的概念也只有公元2000年,也就是说2000年这么久,对于中国的朝代的了解,还能让我把这个时间在往前推200多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再早的话,我就不会用具体的时间去标识它了。读了《人类简史》和《世界简史》之后,才在我的思维中将人类的历史往前推了几万年。即使不说人类存在的历史,只是说有文字记录的历史,仅仅是中国土地上的,有文字记录的历史,我所知道的最早的是《史记》中对于尧舜禹的记录,之前还有黄帝,炎帝,少昊,颛顼等等。轩辕黄帝大致生活在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到这我也能理解为什么说中国历史是上下五千年了。原来在公元之前,还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我在历史知识上真的是匮乏,现在互相起来,我的历史知识居然都来自与中学的历史课本,那时候的对历史不能说不感兴趣,但是兴趣只限于课本之内。为什么呢?因为当时要找书真的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我那个高中的不太坚定的热情在这个高成本面前真的是不堪一击。当然了,各个学科都是。以前对于欧洲我有两个名词印象很深刻,当时只是因为我的中二病吧,并不是真的了解而感兴趣。第一个是凯撒大帝,第二个词是中世纪。对于这两个词代表的意思,我是一点都不了解的。读了一些简史之后,知道了凯撒大帝原来是公元前几十年的人物,基本是中国汉朝时代,我还以为是距离现在不太远的人呢(当然了,以历史的眼光来看,人类存在的历史也不久,只是凯撒不在我知识范畴的这2000年内,我还是很吃惊的)。中世纪,光从这个词,我也看不出来他居然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是持续了1000年的黑暗时代。也许现在很多DnD背景的小说都来自于那个时候吧,感觉从衣着和行为方式都很相似,为什么我这么想,并不是因为我对这两者进行过详细的对比分析,而只是我的个人感觉,其实我对这两者都不熟,可以说是臆想,只能自己想想,要想对外发布,还是要仔细研究才是。可能中世纪吸引我的就是那些骑士们吧,以及流传下来的所谓“骑士精神”,其实中世纪的骑士们在十字军东征的时候也做出过屠城的行为,也许人就是愿意相信对自己有利的吧,他们当时选择相信自己的狭隘信仰,我选择相信他们当中所具有的骑士精神,生能量我要传承下来,死能量就屏蔽掉了吧,但愿能如此。

在早些时候,我就说我能理解的(本来想说我比较熟悉的,然后发现,其实我并不熟悉),信息的传播方式,我能理解的通过文字和口口相传。相对来说,文字的记录是更为客观(可观)的,因为他在历史中流传的时候,除非遗失或者人为改写,与第一版并不会有什么不同。但是口口相传就可能由于记忆的减弱,而导致信息的质量打折扣了。当然也会有与此正好相反的情况,也就是口口相传的真实性却比文字传播的真实性高。我理解是,小范围传播的内容,不容易受到集体意识的影响,而文字刻印成书之后,容易成为管理者引导舆论思想的手段。管理者用自己的公信力(这个公信力也很奇怪,最早的管理者是由小群体中推选出来的,对于这个群体来说,是具有公信力的,但是后来的一代代传承下来,与之前的情况并不一定相同了,仍有很多人认为管理者具有公信力,当然大部分时间也是这样表现的,只是没有想过其他可能的情况了)。我上一辈的人总认为电视上讲的都是真的,报纸上讲的也都是真的,直到各种虚假广告被陆续曝光,他们才知道即使是看上去像是管理者渠道的载体,也有不值得相信的东西。但还有一点他们也许并没有想清楚,就是,为什么会这样。我有一个感觉,口口相传的内容,最终还是回落到文字上,至于能不能传给无关的人知道,这个我不清楚,如果不能,我也很尊重这种选择。突然想到,口口相传这个内容还有一种更深层次的形式就是言传身受。有些内容,光靠文字记录是不容易掌握的,也许可以,但是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可能会远超于有人带领。有句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存疑),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也许在咱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类似的事情,有些事情有个经验丰富的师傅带着,会比自己钻研琢磨的效率要高很多。所以,即使到了现代,人们还是非常注重师徒关系的,也可以想象,以前说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种话,并不是非常过分的。至少我现在的理解是的,安身立命了,饮水要思源。

传播方式说清楚了,也该说说人找信息的情况了。刚才说过了,人是有求知欲的,我认为所有人都有这个求知欲。首要的求知欲就是求生欲。要或者就要有一些本领,前面说的言传身教我主要讲的是手艺人,当然也可以是读书人。我记得有个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就是“我的孩子我知道,他有一门手艺就行了,将来饿不着就可以了”,有时候我挺赞同这句话的,如果能有一门自己喜欢的手艺,而且还能凭借这个手艺生活,那真是很不错了。当然了,为了平衡,我还要说一句,龙永图在《给安德烈的信》里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我让你好好多读书,是为了让你将来有更多的选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不必被迫谋生。也许我想的是歪理,但是这两段话其实都表达了一个基本的意思,就是不是被迫谋生,我不是为了生计如何如何,在不担心这个之后,才能选择自己认为的更有意义的生活。所以说,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之后,才可以在这个环境中生存下来。要想生活的更好,就要掌握更多的东西,也许是知识,也许是资源,也许是权力等等。要想掌握这些,必须要知道如何掌握,这个要不然有人教授,要不然自己学习,那种生而知之的人可能是凤毛麟角吧,或者是根本不可能有。也许会有无心插柳却掌握了这些内容的,但也得是环境以及对环境的思考对了思路才可能的吧。

有找信息的动力了,就该看看找信息的方法了。知道了传播方式是文字和口口相传,那么找信息的方法无非就是看书和拜师两种了吧。也许还可以衍生出其他的各种方式,比如看书和拜师相结合,就像现在的传统教育就是这样吧,只是不知道还有多少人注重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师徒情分。现在要学习一份技能,很方便的有技能培训班,但是这个感觉不管是从书本中学习,还是从导师那里学习,都缺失了一份人情问在里面,这只是我单纯的一点点抱怨,在一个明显的利益导向环境中,这样也属于正常现象了吧。当然了,不能说环境造就人,毕竟还是人对环境的思考才影响人的发展方向。在中国古时候,没有学校的概念之前,应该是以私塾的方式来进行教育的,也是读书,四书五经(当然要根据当时的环境来选择读书的内容)之类的。好学(应该就是好奇心强)的学生会主动的咨询先生,让先生解答问题。在运气好的时候,友好的先生会尽力解答问题,也可能会为解答学生的问题而竭尽全力,查经阅典。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也许整篇文章都偏向于授业解惑。也会有不友好的先生,不耐烦,只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不允许学生提出自己学识范围之外的东西,会称之为不学无术或者忤逆之徒。总之,要利用自己的权力或者能力,去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我没有说传道,这个道,我不知道是不是道德的意思,也就是说是不是善恶的意思。有人说,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就是孩子的父母,毕竟孩子有意识的时候,可能在半岁之后,从这时候开始到直到可以上学的年纪,基本都是要面对父母的,父母的言行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这就是所谓源生家庭的影响吧,但是我一直认同一个观点,就是30岁(也可能是其他岁数)以后再抱怨自己的行为受源生家庭影响,那这个人就太不成熟了。在孩子还不懂语言的时候,也仍然会体会到父母的情绪,以及父母对于自己情绪的反应,这些都会影响孩子将来的成长。我认为,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就是父母的情绪和行为了,语言,都是得在孩子懂得之后得了。在那之前,恐怕已经种下了种子,在孩子有自己的思考能力之后,这颗种子怎么发芽成长,就看孩子自己了。所以说,源生家庭就那颗种子,孩子的思考判断能力可以算是太阳吧,也就是照进内心深处的一束光,它会引导着种子的成长方向。我这么比喻也许还是不能改变种子的类型,也许吧,也许。作为一个人,找信息的方法,就是上学,拜师。在既定的轨道之外,也就是说在义务教育之外,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外,或者更直接的说是在生存技能之外,如果在要找一些调剂生活的知识,那会从什么途径呢?也得是文字和口口相传了吧。随着科学技术的基本,有了录音机和录像机,声音和影像会更完整的记录事物了,也能更加直观地让受众感受到信息。有天赋的人可以通过影像记录从而取代了文字和直接的言传身教,不仅自己能够更加方便的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这种记录方式也让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方便,但是这个方便在日后还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在互联网产生之前,大家查阅信息,不管是书籍,报纸还是影像,基本都是去图书馆,或者其他名称的藏馆,总之是资源的聚集地,查看信息的方式就是需要人去专门的地点找内容。随着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找信息的方式其实没有变,只是不用再去现场了,有一台终端设备一根网线,理论上就可以查阅全球联网的内容了。这里还是人找信息,用户要明确的知道自己要找的东西是什么,然后再去搜索引擎上搜索,找到自己满意的答案。那时候,自己对于搜索引擎的理解往往决定了搜索结果的满意程度(对于搜索引擎我们没有决定的能力,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优化搜索结果了)。再随着发展,移动互联网这个词语出现了,又有很多的环境随之发生改变,一部智能手机,几乎能完成身边的衣食住行等所有事情了。有了app这个概念,为信息找人提供了出口。虽然以前pc时代也会记录历史记录和cookies,但我理解这些是为了方便再次访问用的,并没有将主动提供信息的功能做到令人满意。

到了所谓的信息爆炸时代,我不知道为什么要用这个词来形容。我所理解的信息爆炸,要远早于互联网的出现。仅仅是说书的数量,做个假设,每个人每天读一本书,一生读3万本,先不说有多少人能坚持,这世上的书籍数量早就超过这个数量级了。据推测,2011年至2013年,全球新出版的图书数量在220万本以上,应该是会有重复,再版,内容相近之类的情况,但是原不是一个人可以看完的了。谷歌图书在2010年统计,据说是根据ISBN编号统计的,全世界总共出版过1 2986 4880本书,换成汉字大致是1亿2千9百万本以上。这些数字在现在看来并不是显得很惊人,但是如果和人的学习精力相较考虑的话,就是天文数字了,一个人每天读一本,读完当时既有的书,需要35万年,按照现在知识更新的熟读,恐怕一个人是永远读不完了。我不知道针对某一个学科是否会有人能够览尽群书,也许有,也许没有,我倾向于没有,哈哈。现在也可以理解了,为什么有些博士的研究方向那么的具体,因为一个非常细节的方向就可以得出很多很多,甚至难以想象的多的研究结果及论文。这是我理解的信息爆炸,它是很早就存在的概念,只是没有被别人概括过,也许也有人概括了类似的意思,只是在信息传播不如今天方便的时候,也许传到我耳朵里得需要不知道多少年了。想到这,也许我所听说的新鲜概念,都已经存在好久了,只是我孤陋寡闻或者没有注意到吧。咳咳,还是不要妄自菲薄。其实很多事情仔细考虑一下,那就真是能被呈现的相当清楚了。再说现在的信息爆炸。首先爆炸的意思,指的是极短的时间内,释放去巨大的能量。具体的数字就不讨论了。所以我这么理解了,以前巨大的能量一直存在,只是获取的渠道不多,也只能慢慢的获取,所以并不觉得有冲击感。而现在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量信息,这个信息虽然只是既有能量洪流中的一小部分,甚至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都会顺着网线从屏幕上向你排山倒海般的涌出,让你有应接不暇,甚至有被笼罩,无法躲避的感觉。还有个现象,最近好像很多人都在提概念,很多以前熟悉的业务被优化之后提了个新概念,其实根本上并没有什么变化,我感觉有一种沽名钓誉的感觉,一定要提出什么新的名字,让别人知道是自己的提到。可能是我个人感情在里面吧,觉得这些人真是无聊,当然了也可能是对世界的看法不同,他们会认为这是应得的赞誉,要自己争取的,我也挺理解的,所以呢,汝之蜜糖,你好好尝。

信息爆炸是一个现象,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我认为有表面和内在两个,表面原因就是信息多了,内在原因就是接收人的欲望也多了。虽然有马太效应,即你越拥有的,越给予你更多。但这里就有个问题,信息跟钱财还是不一样的,钱财找个地方放就好了,能随时用就可以了。但是信息这个东西吧,跟吃饭一样,在单位时间里,人总有个上限,饭吃多了,边际效益就越来越小,再多还能给你吃吐了。信息也类似,短时间内接触太多,也消化不了,也许就变成了左耳进右耳出,到后来可能连进的欲望都没有了,直接被屏蔽掉了。我觉得信息是否达到爆炸的程度到没什么关系,只是如果对人产生了影响,或者说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影响(毕竟社会影响也先从个人影响开始吧),那就真的是可以这么说了。关于人对于信息的消化,我认为是两个因素决定的。一个是人自身的学习接受能力,一个是人自身对于知识的渴求程度,或者说欲望程度。怎么说清楚呢,首先,有大能力(我就这么形容吧,就是学霸那种)的人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真的是让人刮目的。我有时候觉得这不是努力,而是天赋,当然也有人说,努力的人才有天赋,不过我仍然觉得天赋就该保留他原有的意思,即天,赋,不掺杂后天的努力在里面,当然也是我太单纯,太理想,或者只是想象中比较期望理想的事情吧。我认为再有天赋总有上限,这个上限可能会随着努力的程度被调整,不管是上调还是下调,都有可能,哈哈。再说,即使算上努力,就能和已有或者将来还会有的信息数量进行匹配了么?我觉得,如果能匹配上,那这种努力也不是人力所能及的,也许我这个简单想象会被打脸的。那么,与天赋和努力匹配的,会不会是欲望呢?如果自己对于知识的获取渴求是无限的,那么必将不断的获取知识,可如果急功近利,希望在不现实的短时间内获取的话,就会出现非常不匹配的情况,让人感觉无所适从。目标明确的人,也分为思路明确和思路不清晰两种。思路明确就是知道自己按照某个步骤坚持下去,就会取得某些成果;而思路不清晰,就是虽然自己目标很明确,但是就不知道这条路怎么走,还在探索,或者更有甚者是盲目地探索了。人对欲望的把握程度,真的是信息爆炸与否的开关了。

好了,现在到了所谓的信息找人的时代了(用时代这个词真的是夸张了,当然了 以科技发展划分也可以的吧)。所谓的信息找人,就是通过对历史数据,包括浏览习惯,操作习惯的分析,找到你的喜好或需要,然后将你感兴趣的内容在你没有找之前就推送到你的手机上了。对于有好奇心的人来说,这个功能(思路加技术两这个的整合才造就了这个信息找人的时代,但说到底,是个功能)在初期很有吸引力的。我说下我能接触的两个类型的功能的,实现原理可能是差不多的,有一点点区别。其一是,我浏览过的信息类型,会被不断地推送过来,其二是,与我浏览过的信息类型相关的内容,会被不断推送过来。这两者,其实对用户来说都是有用的,就是需要把握好更细节的东西。我先举个例子,然后再说这个细节是什么。比如说第一种,如果我非常关注某类的新闻、信息,那么给我推送,我是很开心的,对当时的我来说,也是有用的。具体的实现形式我就不讨论了。但是最常见的一种bug就是,偶尔点中了某些内容,也许只是手误,但是也会不断的推送,这个就有问题了。还有个事情就是,虽然现在注重隐私保护,但是不管是线上线下都不好说能做到令人满意的程度,这个推送啊,有时候害人了,总之来说,利大于弊吧。要知道,技术到现在,仍然没有从工具升华到更高的层次。还有一种情况,是推送相关的东西,这个有些时候很有用。比如你要锻炼了,浏览了瑜伽垫,稍后可能就会给你推送跳绳什么的,买了手机就会给你推送对应的手机壳什么的,这个有时候挺好,会让你有意外的惊喜,弥补自己考虑的不周全,购买的话,多方都很开心。当然了,对有些不想(具体原因因人而异)体会这种服务的人,那也是无差别的推送,真的让人讨厌。这两者面对的问题都是差不多的,就是,人的想法会变,但是根据数据反馈得来的人的需求可能跟不上这个变化,这个时间差,就会让这项功能的体验打折扣了,至于打折力度,哈哈,也许很有意思。再说一下,刚才提到的需要住的细节吧。好像刚才已经提到了,就是要把数据反馈的时间不断的压缩,这个我不知道是需要产品逻辑调整,还是一定要等到科技水平在上升到一定程度,从硬件上解决这个瓶颈。其实还有个更根本的问题,就是用人工智能,在数据足够多的情况下,能否完美模拟人的意识呢?或者说模仿得足够多,至少可以支持人的选择决策?这个我不是很清楚,只是我觉得这是个很难的问题,即使是资深心理咨询师,也需要不止一次的面谈才会对咨询者的状态有准确的把握的,而且还是要不断地更新。其实我也相信的,个人几十年的经验积累,会被人工智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但是这个掌握可能并不是在所有的领域都能运用自如。到底会不会有个时间点,从技术和思路上都会将判断个人喜好的时间缩短到足够短,短到让人无法发掘的程度呢?我相信可以的吧,但是能不能在瞬间收集到足够的信息呢?我相信收集方也能够达到这个水平,但是释放信息的用户呢?能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产生足够人工智能来判断其喜好的数据呢?我觉得,可能够呛。这样想来,人工智能所依赖的数据是从人的行为中产生的,如果个人产生的行为量不够多,那就不能针对这个人做最个性化的反馈。当然,可以从全社会的用户反馈中拿到具有共性,当然也可以推测出个性的数据,这样也可以完成大部分的定制吧,不能称之为个性化, 因为从其原理来看就不是个性化的,但是有可以称之为个性化,因为其中必然有接受信息的用户的个人特点,也许是直接收集上来的,也许是通过他的其他行为推测的,也许是通过其他人的行为推测的。除了技术的提高,还有一种可能是就是思路的变化。也可以畅想一下,以后会不会有什么不同的思路可以出现,来概括出每个人的特点呢?或者说每个人的行为特点总是有迹可循,哪怕只有个方法论也行,至少知道它是可行的,让我们可以去更直接的认识和改造它。

现在的信息找人,多是让人开心,对人有用的信息,这是两个概念。以我为例,我的初衷,可能是为了娱乐或者找有用的信息,但是可能找着找着,都变成娱乐了。以我个人的体验来说,要自律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在这个信息找人的环境下,避开所谓信息爆炸的烦恼。这个可能是亘古未变吧。我最近发现,不光是信息的事情,也包括很多其它的事情,比如人际关系,工作方法等等,自古至今都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例如有个段子说过,咱们现在每天坐在办公室制作ppt跟父母年轻的时候坐在车间里纺织是没有任何区别的,都是劳动,只是方式不同。还有就是,小时候我很羡慕父母下班之后,吃完饭就可以出门遛弯,找朋友聊天了,我只能在家写作业。真希望过上那种放学就玩的日子。现在呢,下班回家就是追剧打游戏,反正都是消磨时间,现在还不如以前还落个人情味呢。都是消磨时间,或者说过日子,好好生活,只是实现的方法多了,但是本质并没有改变。有些事情我们终将面对,无法避开。我们很容易被轻松又欢乐的内容吸引走。现在各种app多如牛毛,在这个环境刚刚开始的时候,也就是所谓的增量市场的时候,随便一个新的app都可以吸引很多人来,因为新奇,值得探索。使用智能手机的人越来越多,接触移动互联网的人越来越多,现在这个市场基本稳定了,几乎所有人(国内)都能用上智能手机,热门应用基本人手一个了。这时候,就从争取用户,变成了争取用户时间。一个人,一天可用的时间就那么多,最多也不会超过24小时了,那么怎么才能让用户在某款app的使用时长增长,又成了各家争相恐后想要解决的问题。其实吧,这个问题也是一直在的,只是某个时间段,大家把他忘了,不光是产品的生产者忘记了,就连使用者,用户,都忘记了自己的这个问题。也可能是当时信息还没有到所谓的爆炸的时候,或者说大家还没有意识到信息爆炸的这个问题,也可能是信息的传播方式还灭有到能够支持它爆炸的水平,但是现在到了(可能几年前就到了,估计在2015年的时候吧)。以前是用户有足够的时间去浏览,现在信息太多了,商家必须要在用户的固定的时间内去争取更多比例了。那么哪些内容或者体验更能吸引用户呢?内容这个东西,从古至今都没有变过,以后肯定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只是实现的形式不一样了。占用用户空余时间的形式变得多样了。从以前的打牌,聊天,看电视,变成了现在的刷剧,网游。我记得有个形象的对比图,现在大家用手机的样子像极了一百多年前抽大烟的样子。也许这也是没有变的一项内容吧。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句话多被用于考试?不,我达不到的高度,还是有非常多的人可以达到的,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还是可以达到那种火眼金睛的水平的,至于是否运用,如何运用,这个就看每个人的立场和利益了吧。

其实只有人有需求,信息有用,这两者都是满足的时候,所谓的信息找人。人找信息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否则也只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来回来去的炒概念,还是可以从我之前提过的观点来分析,所以行为的原因,无非两类,一是利益,一是爱。至于某个产品或者服务,到底是因为利益还是因为爱,这个就留个自己去体会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686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668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16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736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84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043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129评论 3 4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87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18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45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77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470评论 4 33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26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61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95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589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687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