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朋好友。
亲人15年没有见了。第一眼看见大伯,他真的老多了,但他从门卫室快步走出来,声音依然洪亮,我在他的脸上看见了与爹相似的鼻子和嘴型,又听到了久违的保定口音。第一天晚餐就是隆重的驴肉火烧。我仅仅呆两天,他却说“明天再给你正式接风!”我是晚辈,我15年没有来看他们了,怎么好意思呢。但是对于长辈最大的尊重就是顺着他。
他说“你待得时间太短了,我都没有时间给你讲你爸爸小时候的事情呢。”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喜欢听所有长辈讲过去的故事,讲那个我完全不了解的年代,他们经历的苦与乐。大伯不会用微信,他的老战友想和他视频,邀请他去异地住下来玩一玩。他说学不会(新东西)了,老了,北京太大了,也不想去了。
那个当兵最光荣的年代,那个在部队机关呆了十多年的老兵如今是一个快乐的门卫,成了一个老顽童。
我的第一个早餐,大妈熬了小米粥,大伯天不亮出门买回来了:包子,油条,油饼,鸡蛋,咸菜……他们说不知道我喜欢吃什么,所以就都准备了。他们知道我怕冷,给我准备了三床被子,说不够还有,我幸福地简直要哭了。
大妈的头发全白了,腿也弯了,走路也不方便,但她就是不愿意去看医生。
表妹到火车站接我,见面就喊“姐姐”,走得时候又送我进站。我们15年没有见面了,千山万水相隔口音都不同,也根本不知道对方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但是见面就能敞开心扉的说那么多,多到整个公交车都装不下,第一天在公交车上畅聊,第二天在超市里和商场里聊,第三天送行接着聊,主要是她开导我,亲人怎么会这么亲,让我无以言表。
好友F在北京西站等我,估计也是4点多起床,火车晚点了。到了他家,他的妻,子,父亲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宽容,F车上放着蒙古歌曲,家里贴着新疆的摄影作品,我真的被震撼了。F把家里钥匙给我教我怎么用,耐心地帮我查北京的出行路线。
爹说:出门在外,不要生病。
大伯说:出门在外,不要缺钱。
F的父亲说:出门在外,不要饿肚子。
村民家长说:出门在外,想家了吗?
L说了三次:来这里过年吧,随时欢迎你。
老廖在外面行走的日子,其实牵动了整个亲友系统的关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