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成为有用之才。这是我有孩子以后自然而然的想法。当然,家有一个尘螨过敏的哮喘娃,我跟孩子爸爸更经常说,其实孩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比什么都好。
“鸡娃”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时候流行起来我不清楚,但进入我的视野大概是在娃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当时我因为带着娃读原版绘本,进入了原版阅读群,至此,“鸡娃”几乎每天都出现在我的生活里。
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很多时候我是通过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总结出来的。最重要的两点,就是从小多阅读,多经历。阅读是看世界、积累知识、促进思考、提高理解能力的最重要的方法,而增加阅历则是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基础,我很认可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建立自己的图式,这里的“学习”泛指生活经验。学习者遇到新知识会将新知和自己过去的图式相联系,也就是和过去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新知识符合原有认知结构,就叫同化,不符合可能就要调整自己去适应,不管怎么样,过去的生活经验是宝贵的。孩子有更广泛的生活经验,构建一定的背景知识,也有助于促进阅读过程中对书本内抽象内容的理解。
所以,在儿童阶段,带孩子学习是必要的,但是玩耍,更多的活动,更广泛的生活体验是必须的。孩子上初中之前,大脑的感性思维占主要,儿童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情感,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任务除了学习学校的课程,还要学习处理和同学、老师的关系,培养学习兴趣,发现自己的爱好。国家上世纪90年代开始提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国家规划纲要(2010-2020)》更是把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列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策略,实际上一直在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人”不是成绩!但是整个社会反应比较缓慢,加之高考评价制度短时间内不会更改,家长的观念很难改变,学校也基本还是应试为主。学校教育改变不容易,但是家庭教育却可以比较灵活应对,学校强化应试,家长就应该从素质教育入手,素质教育与考试并不冲突,而是会促进学生的应试能力,当然,要实现家庭素质教育助力学生在学校的“应试”,非常考验家庭教育的功力。
作为研究教育的教育人,在孩子学前阶段坚持带孩子阅读,培养孩子学习习惯,尝试各种兴趣活动,做好学前准备。直至孩子顺利适应小学,我开始在孩子的课业学习上放手,多方面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上稳定的兴趣班,保证户外活动与运动时间,坚持亲子共读,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但不强化学习成绩,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
娃的学习自然要重视,但绝对不是用刷题或者重复性无意义的抄写等来占用孩子的课余时间,而是通过其他活动来拓宽她的视野,培养她的能力,生活中处处有知识,“鸡娃”可以润物细无声,只是效果不要寻求立竿见影。小学阶段的课内知识非常有限,各门课程标准里面规定的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非常少,我们不需要要求太高,只要牢牢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别小看这些基础知识!同时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学校,让孩子身心健康地进入中学,根本就不用担心孩子的学习会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