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7周一晴Day270
“志道乐学·国学经典” D413
《孟子》告子上
三
【原文】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1]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2]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3]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4]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5]我与?乡[6]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
[1]辟:同“避”。
[2]豆:盛汤用的工具。
[3]呼:呵斥。
[4]蹴(cù):踢。
[5]得:通“德”,感激。
[6]乡:同“向”,从前。
【译文】
孟子说:“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两者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取熊掌。生,我想要的,义,也是我想要的;两者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而取义。生也是我想要的,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存的,所以就没办法随便得到它;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所以不能随便躲避它。如果人们最想要的东西莫过于生存,那么凡是可以生存的东西,为什么不拿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东西莫过于死亡,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的东西,为什么不去做呢?从这里可以得到生存而又不用,从这里可以躲避灾祸而又不做,这是因为所想要的比生存还重要,还有比死亡更加厌恶的东西。并不是只有贤者才有这样的心思,每个人都有,只是贤者不能失去它罢了。一筐米饭,一盆汤水,得到它就可以生存下去,得不到将会死去,用呵斥的语气给予,路上的行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给对方而给予,乞丐都不屑于索取。万钟粟米没有分清礼义轻重便接受了。对于我来说,万钟粟米又有什么用呢?是为了装饰宫室、供养妻妾、所认识的穷人都受到我的给予吗?从前宁愿死也不会接受,而今却为了装饰宫室而接受;从前宁死也不接受,而今为了供养妻妾接受了;从前宁愿死也不接受,而今为了让认识的穷人接受我的给予而接受了,这难道也是不可以的吗?这就是失去了自己的本心罢了。”
【解析】
在此篇中,孟子提出了自己的本心思想。本心每个人都有,贤人和普通人的区别在于,贤人无法失去本心罢了。“舍生取义”是儒家宣扬的理想人格,强调当生存和道德有冲突时,应该把道德放在首位。儒家一直推崇“有义”的价值观,对高尚情操起了很积极的推广作用。
四
【原文】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1]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注释】
[1]放:放任,失去。
【译文】
孟子说:“仁,人的本心;义,人的大道。放弃了人的大道而不去走,放着人的本心而不去寻求,真是太悲哀啊!人们的鸡犬丢失了,倒是知道去找回来;本心丢失了却不知道去寻求。学问之道并没有什么,就是将那已经丢失的本心找回来而已。”
【解析】
本篇将“仁”定为人的本心,这一定义对于儒家学说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儒家思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认为教育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人们已经丢失的本心。这是儒家大统,也可以说是中国主流传统文化的代表分支,提倡人们应该注重本心的修养,注重内在涵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