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二 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直 译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当天下人都知道将美认为是美时,);斯恶矣;(这就是丑恶的现象了;);皆知善之为善,(都知道将善认为是善时,);斯不善矣。(这就已经不善了。);故有无相生,(所以,有与无相互产生,);难易相成,(难与易相互促成,);长短相形,(长与短相互显形,);高下相盈,(高与下相互盈亏,);音声相和,(音与声相互谐和,);前后相随。(前与后相互紧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方法来处事,);行不言之教;(实行的是不言的教化;);万物作焉而不为始,(万物的作用,就好像从来就没有开始,);生而不有,(产生了不当做有,);为而不恃,(作为了不去仗恃,);功成而弗居。(功成名就而不自居。);夫唯弗居,(唯有不恃功自居,);是以不去。(所以才不会失去。)。
本章总结
本章首先阐述了人由于有了最初的分别心,进而演变成一系列相对的矛盾状态。同时又反映了一切物质现象,既相互矛盾,又互为作用。故而证明了万事万物都是由于有了对立才存在的事实。
虽然本章开始就讲美丑,看起来说的事物,实际上讲的是人善恶的心性。人心最大的特点,无非善与恶。尽管善是好事,但从恶里烘托出来的善不是真善。真正的善是人的本性里先天具有的性德,它善到连善的观念都不存在,更不用说恶的反衬了!
对立的事物之所以会出现,正是不善的思想在发挥作用的缘故。真善其性安静,因此不惹事生非。人的不善之心是后天滋生的,其性动摇,所以成天在那里分别择取,无事也弄出事来。恰恰是不善导致了难易有无、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相对事物的应运而生,由此而组合成繁杂的现象界。
可以看得出,善性和恶性的关系,就是动性与静性的关系。善性属静,越善越静;恶性属动,越恶越动。是非好歹,同样是如此。不过,毕竟善恶同出于一心,都是道的显相,对立的矛盾中,都具有统一的和谐因子。
接下来,圣人用无为的方式来对待生活,教人怎样采取妄心不起的根本方法,让人一者不受矛盾的影响,二者不制造对立,然后顺利化解矛盾。
面对着功利成果的强烈冲击,人唯一可以保持头脑清醒的做法就是抛开。只有让自己的心不寄住在成果之上,才是正确处理成果的有效办法,才不至于让成绩转变成障碍,最后随生灭而流失,反而形成轮转的负荷。
老子第一章讲道,第二章讲矛盾的产生,很明显,这既是道发挥作用的过程,也是万物产生和运动的起初表现。自从有了道,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就继而形成,永不间断。这就犹如《易经》中所讲的无极生太极的原理,道最早时就像无极,当有了妄心的分别也就演化成了太极状态。利用太极图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一个浑然天成的圆中,有阴阳两种反差仪象在互运,从而促使了两仪四象、八卦乃至万物的诞生。这与老子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的思想不谋而合。
《易经》与老子的说法不一样,意思则完全相同。如果说有区别的话,就在于老子讲的天下为心,只有心才具有充分的活力和能量。它于上是道的妙用,于下是万物来去的归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