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实话说,在读到《博客天下》中《设计的节操,活出的尊严》前,我对活在一千元以下小屋子里用“好物”改变生活是颇有心得的。在本人@非正统商业之道眼中,年轻的建筑师是搭建不起一个家可以给予我们的“梦想”的。只能靠自己并不熟练的双手为生活建设一份可能。今天这篇文章希望能让您感受到构建家园灵魂的建筑设计师们的专业,任何观点欢迎在留言区讨论!谢谢~
故事先从把现代建筑塞入北京胡同的“众建筑”开始,曾经老房子们让居住者们丢不弃,不得不面对功能又已经跟不上雾霾,上学医疗等各种问题。后来自搭的一些房子让小巷间变得狭窄不堪,麻烦不断,即使出了房屋问题如果邻居不修,自己也无法维修,这些难题日渐加深。但是,听从政府的话意味着心灵家园的“驱逐”,这是谁都不肯的。
所以这群年轻的建筑师们在数次改良试验后,选择了在保护和改善舒适度上的平衡:在老房子中装入一个“小盒子”。这个特殊的地方,对空间有着独特的向往,在长250米,宽4米的胡同中,天空尽是电线杆,随时能在窗口听到别人的聊天,远方的叫卖声,车铃声中,人们习惯给别人让路作为见面礼仪,利益冲突,忍让和宽容是每一秒都在发生。
在这基础上被改造的一个又一个20平米左右,出门都非常麻烦的“房子”,里面装上一个新厨房,屋顶切成斜面放上透光的玻璃,在屋顶的平台坐上楼梯.....即使北京的房子老了,但是利益中沟壑间也有可以被争取的空间,让这里的人们活的更加快乐。
城市正在被改造,要有冲动去改变现状
“我们改造城市,就像熊瞎子掰苞米,掰了后面丢掉前面,在手上的肯定不是最好的,丢掉的肯定不是最糟糕的,每次掰的时候都振振有词,仿佛多有远见,丢的时候则如弃敝毫不客气,丢完不久就开始后悔,但嘴上却死不认账。”——“水塔之家”建筑师俞珽,在2015年《梦想改造家》第二季第一期中,他曾将一处39平方米的水塔老屋改造成“四世同堂”的空中洋楼。
其实39平方米的拆迁在如今的上海并不如大家猜测的那样可以一日巨富翻身,亲手改建了水塔变成一个据说,和那些占据是石库门(上海特色的建筑)又想要逃开的邻居不同,他将这个失意的,微小的水塔整栋外面都刷成白色,在低矮的小心楼群中格外显眼。这样当人们惊奇的看着水塔时,不知不觉就被这栋建筑感化,发现了建筑对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面对房屋的不善,抱怨是轻松的,但是建筑师,去改造这些空间,帮助屋里的人们重新获得存在感和居住的尊严。
什么样的现代建筑,有哪些是一眼就能吸引住人?
单就建筑本身而言,相关因素多,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经验,需要对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当面有漫长而深入的体悟。建筑师朱小地老师认为,必须关注自己,才能有创作的冲动和感觉。他经手多很多艺术性十足的项目,又曾在著名建筑师梁思成设计的清华宿舍中读过大学时光。曾经,刚入行认为建筑要么做的漂亮,精美,这是从形式上构筑它;要么具备功能,创造合理的满足使用需求的建筑作品。随后,便是经历了从手法上的建筑师到能都思考的建筑师。他说:
“建筑师真正的本事不在于能够做好什么东西,而是能够看出哪些东西是不好的,将那些伪建筑的东西拿掉。”
面对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以及大量城市建筑的机会,建筑师们,要从自己身上出发,除了保护传统的旧城区,还能在理解城市需求的前提下,在公众利益和私人利益中取得平衡。建筑不仅是物质的存在,而是一种现象,一种可能性,一种对场所的贡献。建筑创作必须游走在时空中。
何况,现在互联网环境下,外界的变化如此大。人们现在欣赏建筑的方式已经改变了。
城市的空间越来越拥挤,生活节奏加快,建筑速度也变快了,体量也在变大,建筑师的工作在不停的被“覆盖”,迭代和复制的速度成为建筑师生存的难题。从前,可以在建筑旁立一个牌子,写着建筑物的相关说明。现在,这种文字解释去传递人的力量有限,当下人们在行动中穿过建筑,留下的是整体的体验。建筑师也不需要完整的记录建筑,因为互联网上什么都有,照片应有尽有。
所以,现代建筑需要更有力量,让人一眼难忘,不需要别人的解释就会用新奇的传播方式来宣告这种变化,随着人们成长和城市的生长,建筑记录了这份更新和变化。
建筑界有个默契的认知——建筑师成年从50岁开始,对喜欢建筑,正在不断钻研的朋友来说,您在建筑界,是掉在“敬业”层面,还是停留在“技术”层面了?(本文资料来源于《博客天下》2017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