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的阅读,很重要的是为了改变当下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当互联网出现后,我们很容易获取知识,而对于成为一名阅读者的需要其实反而超过以往任何时候。现在,我们每天都给自己安排非常满的日程,也一直在抱怨自已太忙,但并不清楚时间都花到哪里去了。虽然我们的收入比长辈多出很多,但钱总是不够花,很多年轻人反而要老人们补贴。我们总是在买一些并不需要的东西,然后因为它们雄满了房间塞满了抽屉而心烦。我们有很多提高效率的工具,但是效并没有提高,搞得我们难以拥有充足而优质的睡眠。我们和许许多多所谓的“熟人”加了微信,但是能说点真心话的朋友却越来越少。我们每天刷小视频、刷消息,但是半个月后那些内客我们根本记不住,也对我们没有产生任何影响。
其实这些现象的背后透露着一种恐惧——生怕自己错过些什么。不论我们身在何处,总怕没有看到某一条消息,错过了某一次机会。我们总希望能经历更多有趣的事情,看到更多的好风景,品尝到更多的美食。我们把它称为快节奏,但其实回眸时,我们是没有节奏的。
苏格拉底临死前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而审视人生需要有闲暇。我们今天有很多获取知识和资讯的渠道,但是它们不能帮助我们审视人生,因为它们不是给我们带来闹暇,而是让我们更加没有闲暇来思考。读书则不同,尤其是在读纸质书时,我必须有比较长的时间不做其他事情,这样才能入境。正因为不得不把手中的事情放在一旁,才能审视人生。因此在我看来,阅读是当下可以让我们审视人生不多的方法之一。
一本好书,本身也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已、认清世界,弄清心头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并最终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我曾经很多次阅读《富兰克林自传》这本小册子,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那些内容会在不经意间提醒我一些内心明白却总是被淡忘的道理。
阅读不仅让我们在冷酷无情的科技时代获得喘息,而且重启大脑深入思考的功能,还是抵抗狭隘、思想控制和舆论支配的方式。1995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的学者伊朗裔畅销书作家纳菲西女士在德黑兰带领一个学习小组,强化了文学在许许多多人心中的力量。她在《在德黑兰读〈洛丽塔( Reading Lolita in Tehran)一书中写道,所有传世的文学作品,无论呈现的现实多严酷,都有一股借着肯定生命来对抗生命无常的基本反抗精神。作者以自己的方式重述故事,通过小说中的现实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每件伟大的艺术品都是赞颂美好,都是对人生的背叛、恐惧与不义的反抗。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他的生活方式,但是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前一阵我在修订《大学之路》第二版的内容,读到牛津大学的历史,里面介绍了牛津大学圣埃德蒙(13世纪的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一句话“ Study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 live as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翻译成中文也许应该是“终身学习,向死而生”。这句话算是对阅读的另一种诠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