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场里面藏民们都离不开牦母牛。生活中食用的牛奶、酥油都是从牦母牛身上取得的,藏民们每家每户都会有几十头牦牛的,其中就有七八头左右的牦母牛,供应每家每户的奶制品。另外每年到夏天队上都要成立挤奶点,以放牧的牦母牛群为主,再配合另外两家一起组成,当年我们一大队就有三处这样的挤奶点,挤奶点上牛群一般在120头左右,包括牦母牛和一些幼年的牛,每个挤奶的女工每天要挤20头牦母牛。挤奶也是一个非常辛苦的力气活啊,早上天刚亮的时候就要去挤奶,一般挤完20头牦母牛也得要三个多小时。
那是1971年的夏天吧,我被分配在白土沟的奶牛挤奶点上,这个奶牛点上住着三家牧民,放牧牛群的是拉力家,参与挤奶的是拉力,阿雷和南宫加的老婆拉毛,南宫加还放牧着一群母羊。
挤奶点的任务是把挤出来的牛奶先用牛奶分离器打出奶油和脱脂的牛奶。奶油再把它制作成酥油装在羊肚子或者羊皮里面保存,脱了脂的牛奶再把它添加一定比例的稀盐酸制做成干酪素。当时只听说是干酪素是一种工业原料,用来制作飞机用的,具体是做什么用的,怎样制作飞机一直没有弄明白,后来才知道是用于航空工业上制作涂料的原料。
早上三位藏族女工们挤完牛奶以后,我们还要参加拔牛毛,就是牦母牛不允许拔毛,只是背上有些绒毛可以抓一抓下来。拔牛毛只是拔牛群里面一些牦犍和一些小公牛(两岁的幼年牦牛)身上的毛。藏族妇女经常参加劳动力气也是很大的,拉力曾经在拔牛毛的时候,有一次就把牙日(两岁的小公牛)的一条牛腿给压断了。挤完牛奶拔完牛毛以后,牛群就得要放出去吃草了,然后大家各回各家去吃饭吃早饭,吃完早饭以后再集中到阿雷家的帐篷里制作酥油和干酪素。先把加热了的牛奶倒进牛奶分离器里面,然后进行手工摇转手把,这也是一项非常费力的工作,需要摇几十圈以后才开始慢慢的有奶油流出来,如果摇得慢就不会有奶油出来,得要匀速的一直不停的摇,我们都是换着班的来摇,一个人摇累了再换另一个人来摇。脱了脂的牛奶加入了稀盐酸以后就会凝结成块,把成块的干酪素挤碎揉开,然后都要过筛,筛成细末,再放在太阳底下摊开,然后再晒干装袋。我当时做过统计,那时的牦牛奶中的含脂量大约在10%左右,最低也能达到7%,主要还是根据牧草的质量来看。牧草生长好,牛吃得饱,牛奶的含脂量就会高一些。
过去草原上的牧民们制作酥油都是用一个大木桶来打压。就是把挤下的牛奶加热以后放到木桶里面,然后还要在里面放入酸奶。再经过千百次的打压和挤压,使牛奶中的脂肪在奶水中分离出来。打酥油也是非常累的一种体力活,往往要打很多次,打一阵,休息一阵再进行,一口气是打不出来的。分离出来的脂肪经过冷水的浸泡和挤压制作成酥油,剩下来的牛奶要把它煮开以后,过滤制作成曲拉,再剩下来的就是黄水了,这种水也不能浪费呀,一般都会用来喂狗,给黄水里面拌上狗食,黄水也还会有营养在里面的。
牧区的藏民们通常都会在早上做豆唛(在奶茶中放入酥油、曲拉和少量炒面称为豆唛)的时候都要放置一些曲拉,在拌炒面制作糌粑的时候也会放置一些曲拉到里面,这样的糌粑吃起来很有营养,味道也不错。当时每家每户的母牛也是根据牛犊的多少挤奶量也会不同,要想打酥油的话,就得要把几天挤的奶存起来,然后制作酥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