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场景你是不是很熟悉?
礼拜天的时候,你早早起床,吃完早餐,信誓旦旦地对自己说:今天一定要写完一篇书评。
这个时候时间还很充足,你相信你一定会完成这个任务的。
你甚至开始想象自己写了一篇精彩绝伦的书评,令读者赞不绝口,收到无数公众号的授权转载邀请。
为了能完美地完成这件事,你对自己说:先上网查会资料吧。
当你打开电脑的时候,你又忍不住多刷了会微博、微信,一晃眼半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过去了。
你的word文档上,一个字都没有写。
出于愧疚,你对自己说,好了,再刷5分钟就去写书评。
这个时候你觉得有点口渴,又起来泡了杯咖啡。
喝咖啡的时候,突然想起好久没跟某个好友联系了。
跟好友电话结束之后,你盯着空白的文档左思右想,半天憋不出一个字。
然后你又嫌环境太安静了,给不了你创作的灵感。
于是你打开了音乐,点击一首播放,这首歌太难听。又点击一首播放,这首歌太刺耳……等你挑挑选选好不容易找到了一首合适的歌。
已经大中午了,这个时候你对自己说,吃饱饭才有力气创作。
然后你开始拿出手机点外卖。等吃饱后,你的困意袭来。你忍不住就想睡,想着还有一下午时间,下午再来写也是来得及的。
等你漫长的午睡醒来后,发现已经是下午四五点了。
你自责了一番,睡得跟睡美人一样。
想着时间已经来不及了,你索性就破罐子破摔,想着明天你肯定会完成书评的,然后你心安理得地刷起了最新的一部韩剧……
我敢打赌几乎没人敢说自己没有拖延症。
你家里是不是有一本买了到现在连封皮都没有拆的书搁在书架里,或者是你的电子书架上有好几本当初咬牙买了到现在都没看的书。
如果有,这就是拖延症的症状。
那什么是拖延症?
罗胖在罗辑思维的一期节目中谈到他对拖延症的定义:
一件事情,你明知道这件事该干,但是你就是拖着不去干;但是你拖着不干的同时,你心中还有强烈的焦虑感和负罪感。
拖拉、焦虑、负罪三条凑齐,就是拖延症。
要是拖延了但没有焦虑和负罪感,那就不叫拖延症,那就叫没心没肺、懒汉一条。
罗胖说他在做这期节目之前,已经看了市面上几乎所有关于拖延症的书,尤其推荐这一本《拖拉一点也无妨》。
这本书的作者是约翰•佩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荣誉客座教授,主打结构化拖延法,甚至凭借这篇文章在2011年获得了搞笑诺贝尔文学奖。
这本书也是作者拖了15年才完成的。
那么什么是结构性拖延呢?
为了逃避做最重要的事,想办法把拖延变成一件有价值的事。
举个栗子,你现在要写一篇书评,就是不想动笔。
确定这件事是你想拖延的那件事后,你可以选择做其他几件有价值的事:
比如网上下单购买很久之前就想看的书、处理几百封邮件、整理家务、给家人打点话、去跑步、买一盆植物、写一份总结报告……
也就是说在今天结束之前,为了拖延写书评这件事,你完成了其他有价值的事。
佩里先生自己也是一个重度拖延患者,为了拖延一篇点评文章,他就是不想完成,一有时间他就跑去跟学生侃大山。
尽管最后文章没有完成,他却因此成为了斯坦福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大学老师,还获得了相关美誉。
为了拖延那件本该完成的事,浪费大量的时间做无意义的事,比如说刷微博微信肥皂剧斗地主,直到一天结束,你这一天过得仍然毫无价值。
可是如果你将那些无意义的事替换成重要的事,就算你没有完成那件事,你也做了其他有价值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