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要从事哪一个行业,是很多人都会面临的重大人生选择。
这个问题,我也未必能够想的有多透彻明白,本文只是梳理下自己的想法,同时抛砖引玉,欢迎大家交流讨论。
本文主要是进行一个简单的方向性的思考,也会举一些例子,但是这些例子只是为了去具体化这些方向,而不是限制或指定。
关于行业的选择,我想从三个角度去思考和比较:
- 大势
- 供求博弈
- 自身的契合
实际上,我个人也喜欢把别人关于行业的思考归纳到对应的维度去进行综合性的考量,毕竟十全十美的情形太少。
大势
行业大形势,时代的需要,历史的潮流,都可以算作一种大势。
这个角度往往要考虑时空的特性(局限性)。
比如考虑从业者的总的收入情况,我个人觉得比较有参考意义的是考虑行业前20%-50%的收入水平,大部分人都是不同人,这个层次可能是努力之后能够够到的,前10%甚至前1%往往不是单纯靠努力能够达到的,有太多的不可控因素。
比如,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机械化的工作被机器或电脑替代,相伴着的就是这一行业的变革,可能是结构化失业,也可能是重新注入活力导致行业进步从而能够解决更多人的需要(是否需要更多的人或者会提高从业者待遇则并不确定)。
比如,随着经济发展,基本温饱满足后,人们对环保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伴随着的可能就是落后制造业的淘汰和转移,以及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
比如,不同行业在经济生产中能发挥的效率可能是不同的,往往是那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率,创造更丰富的成果,这样的行业理论上从业者是比较舒服的。
再比如,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在经济分配中占到的地位不同,那么必然占到更高位的行业比更低位的行业能够划分更大的利益,从业者往往也有更高的收入,更体面的工作形势。
再比如,一个行业出在蓬勃发展的状态,不断完善不断探索的阶段,其上升空间可能是比较丰富的。
供求博弈
行业的供求关系很重要,
不过我个人从生活中所体会到的是,
供求双方的关系,不仅仅取决于供求量和需求量,也取决于供求双方的博弈能力。
哪怕供小于求,但是如果供给者博弈能力远小于需求者,可能也会导致需求者有更大的决定劝和话语权。
避免成为话语权小的那一方,是理性人趋利避害的正常选择。
自身的契合
契合是比较的结果。
选择一个职业,考虑其与自身的契合可以从两个方向去比较。
和自己的其他职业选择相比较是一个方向,这个方向上可以综合比较收入、工作环境、工作强度、自己的喜爱偏好、自己的擅长与天赋、对自己的提升等等。
有时候未必是两利相权取其重,而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即你更不讨厌哪个。
和同一职业的其他人比较是另一个方向,比如相比其他人自己有什么天赋和特长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