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相寇凖文采出众,善诗能文,有《寇莱公文集》7卷传世。在众多的传世作品中,却只有五首词流传于今。其中,寇凖在《江南春》一词借鉴了“香草美人”传统,借女子相思写自己的政治抱负。这篇《江南春》的原文如下: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蘋满汀州人未归。
词很短,从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两部分,“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这两句写景;“江南春尽离肠断,蘋满汀州人未归。”这一句抒情。从全词来看,词人塑造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陷入相思之愁的女子,通过虚构出来的女子的所见、所感来写景抒情。
在词的一开篇,抒情主人公看到烟波浩渺,杨柳依依之景。开篇六字,一远景,一近景。远眺,除了烟波,一无所有;近看,杨柳依依,随风摇摆。浩渺的烟波给眼前之景增添了一重朦胧之美,也为全词涂上了一层忧伤哀婉的底色。而随风摇摆的杨柳,或许让抒情主人公想到了当年折柳送别的场景,可是眼下,又是一年杨柳依依时,当年那人还未曾归来。
接着,抒情主人公又看到“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这两句一静一动,孤零零的村庄外,是遥接天涯的芳草;夕阳映照之下,是随风飞舞的杏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孤”字可谓一语双关,既写村庄,也写抒情主人公内心的感受。是的,抒情主人公感受到了孤独,眼看着夕阳西下、杏花凋零,联想到青春年华易逝难回。
至此,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压抑不住了,于是用“江南春尽离肠断,蘋满汀州人未归”这句把情感直接宣泄了出来,江南春暮,相思断肠,纵使水边沙洲上开满了蘋花,又送给谁呢?在古代,有女子采蘋花送给情人的风俗。而本词中,抒情主人公思念的那人还没有归来,就算蘋花满洲,却没人可送,岂不让人断肠?
难道寇凖写这首词仅仅是为了同情遭受相思折磨的女子么?作为一个有远大理想抱负的政治家,寇凖的用意绝不止于此。在这首词中,寇凖借鉴了源自屈原的借“香草美人”抒发心中幽情的传统。具体到《江南春》,寇凖借女子相思,表达自己希望得到赏识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