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成年人最大的悲哀,是突然读懂了鲁迅
文章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HUTY7PwtdC5fyVfezhhUcw
文章来源:公众号“洞见”引刊-2月10日发布
选题分析:当代成年人的生活状态
标题分析:“悲哀”和“突然”这两个词都有很浓的情绪,“成年人”决定了此文的覆盖率很广,而文学大家“鲁迅”又是一个流量大咖。
看点分析:文章对人性的分析透彻。
转发点分析:最打动人处,是作者将文学形象的内涵与当今社会不良风气非常恰当地结合在一起,让读者在文字里总能看见自己,看见他人,既而感到自己是被人看见的,被人关注的,引起了共鸣。
切入点分析:作者从鲁迅笔下的文学形象切入,写出了当代青年在当代社会环境中的生存万象。
内容详细分析(起承转合):
引子部分写的是我们年少时总有很多浪漫梦想,但是越长大越发现那些梦想不再,我们渐渐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第一部分:沈巍与孔乙己是很相似的,这部分写出了当代青年的孤独感,阅读时,读者会不自觉的代入自己,认为自己身上多少也有一些孔乙己的影子。
第二部分:借助闰土这个文学角色,写出了当代青年在阶层局限下求生存的不容易。
第三部分:借助阿Q这个文学角色,写出了当代青年在复杂社会环境下立足的艰难。
第四部分:借助祥林嫂这个文学角色,写出了当代青年面对委屈和诸多不公时只能抱怨的无力感,点出来当经历多一点的不幸时,我们很有可能就是那个祥林嫂。
第五部分:借助华老栓和康大叔的角色,写出了当代青年在利益至上的社会染缸里,变得愚昧麻木。
第六部分:我们很多青年现在都变成了“看客”。
结尾跳脱出消极立场,提出全文论点:“我们是幸运的,这个时代我们还是有翻盘机会的,请听从鲁迅的建议,多多发光发热,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对我写作的启示:
1、写文章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而且要非常明确的让读者感受到我们的态度,看到文字里的观点。此文态度鲜明,青年人就是有这样那样的毛病,现在的社会环境就是让大家变得冷血了,但是,我不悲观,我们要像鲁迅说的那样,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2、这篇文章没有走常规路线去蹭武汉疫情的热点,而是有自己的深度思考,我相信,如果没有深刻理解过鲁迅的诸多作品,她是写不出这样的观点的。因此,在新媒体写作时代,我们不能忘记传统文学,我们还是要去反复诵读经典,理解经典,输出对经典的思考,这样的基本功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我们写作,就总不会觉得自己看不到问题本质,写不出来有独立思考光芒的,深刻的观点,没有好的观点,再多的素材也只是堆积文字而已。通过拆解此文,我更加坚定了一个想法:在我的早课中要多读经典作品,要反复读,还要坚持“晨读打卡”反馈来做输出。
3、孔乙己、闰土、阿Q、祥林嫂、华老栓和康大叔、看客,这些文学角色相信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我也如此,但我为什么写不出这样的观点呢?
我认为原因有二,其一是我只是知道这些角色,对的,仅仅只是知道而已,对这些角色本身我并没有多角度去理解,比如说祥林嫂,我只知道她爱抱怨,是个很负面的人物,但我没有站在她的角度思考过,没有看到作为这样一个小人物,她的无力背后,是有社会背景的,是有作者对人性思考后的观点的,我没有换角度想过,所以我只能表面的看到她在抱怨这个不好的行为。
其二是我对当下社会问题没有深刻思考过。本文作者写到:这世上如果有什么比鲁迅笔下的看客更让人不寒而栗的,便是今日的看客。接着就列举了很多实例。
我可以想到当今社会其实有很多看客,但我写不出这些实例,为什么?是我记例子记得不够多吗?不对,是我不知道,我不关注,我为什么没有关注,没有往看客这方面想,问题出在我的阅读。
深度阅读是需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已有的阅读积累,和文本再做进一步的互动。比如,我在读祥林嫂的时候,像前一步那样多角度理解了这个人物之后,可以进一步问自己:我自己有过“祥林嫂”一般的实际经历吗?我们当今社会,最近热点事件中有“祥林嫂”的身影吗?他们为什么会有“祥林嫂”一般的行为?
素材积累:
何其悲哀,在社会里摸爬滚打的人都烙上了鲁迅笔下人物的影子,无一幸免。
何其幸运,这个时代已不再封建腐朽,留给了我们翻盘的机会。
恍然大悟时,我们不妨试着听听鲁迅的建议: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