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时常注意到公务员的信息。有公务员说,以前过春节,他们发手机、平板电脑等,今年发牙膏、牙刷。之前也听说有很多公务员辞职了,准备另谋出路。前几天,听某市一政协委员说,现在的公务员都知道他们的福利待遇不会像以前那样。他认为,这是要逼着一部分人辞职,然后提高留下来部分人员的薪资待遇。这也就是我们在企业中经常讲到的精简组织架构。但是,在公务员体系内碰到一个问题:大家都想着"我走了,到时候我的那份给到你们头上,我不乐意",于是很多人抱着"挺一挺",未来就会好的想法,坚持"挺"下去。也就是说我们政府机构的臃肿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一般而言,"组织架构臃肿"是大企业才患得上的病。然而,据我的观察,现如今"组织架构臃肿"正在从真正的大企业向中小,尤其是中型企业扩散。虽然他们开始着手"治疗",但是生病容易治病难。比如说,我们在很多的企业(中型)都看到他们的组织架构设置中有一个"战略管理部",主要职能是负责公司战略的制定,然后配上一帮子人。事实上,在我看来,这个部门几乎上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战略"它基本上就是领导或者核心管理团队的事,完全不需要一大帮子人。实际了解后,我们发现这个部门确实没有存在的必要,所以,很多我们服务过的企业,只要涉及到组织架构调整,我们一定建议去掉这个部门。
组织架构臃肿的基本特征是:机构重叠、职能重复、人浮于事,虽然最高层管理者整天忙得团团转,但是中层管理者却在"勾心斗角"和"争权夺利",而基层员工则因心灰意冷而变得不思进取、混日子。就职能部门(非直接生产部门)而言,一个通病是都觉得自己部门、自己的工作重要,轻视、甚至看不起其它部门,这就会为部门间的沟通制造很多麻烦,导致沟通不畅、流程繁琐、工作效率低下、直接办事者怨声载道……解决的办法就是引进扁平化管理组织架构。
扁平化管理对现代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由于它压缩了管理的层次,增大了管理的幅度,实现了均衡管理的幅度和层次,所以它真正实现了整个组织效率的提高。我们曾经服务过的苏州一集团公司,有一万多名员工,但是其集团管理只设三个部门:财务中心、营销中心及总裁办,总裁办下设人力资源部,行政部等,但都归属一个领导管理。我们曾经以为他的老板是"反革命的典型",但是走过很多企业后,我们发现他的企业运营效率是最高的。
美国杜邦公司提出:一个独立的公司,其最佳的组织层次是4个,只要不轻易地突破4层,这家公司便能保持扁平化。事实上,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任何一家公司都会存在管理幅度和层次的均衡问题。企业必须选择合适的管理幅度,否则,最高管理者能力再强,也会受到自身知识、能力、体力、时间及精力等方面的限制,而限制了组织最大效能的发挥。
美国100家大公司总经理的管理幅度的统计表明:总经理管理幅度在6-12人的大约占80%,而管理6人以下、12人以上的则只有大约20%。以壳牌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中海壳牌为例,其组织的纵向管理为3个层次,而横向管理只高了5个部门,即生产部、商务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和服务部。在这5个管理部门的基础上,中海油只有最高管理层、中层及基层三个层级,这样就使整个组织十分精简,命令链明显缩短,保证了企业的运营效率。
近年来,我们的一些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也开始推行组织机构的"扁平化"管理。但由于各机关职能部门太多,副职多,上下级部门功能重叠,所以虽然这些企业也压缩和减少了整个组织机构的纵向管理层次,增大了横向管理的幅度,但最终也只能是由原来的"高个子"变成了现在的"矮胖子",其体重没有多大变化,权力仍然高度集中。其效果如何,可想而知。我们曾经服务过的一家国有企业,设有一名董事长、一名总经理、七名副总……
在壳牌的各级组织机构里,除了集团总部高有少数几个副职外,其他世界各地的直属企业,管理者岗位基本采用"一长制",不设副职。如果确实需要(如合资公司),全公司也只设一个副职,这个副职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副职,只是某方股东代表。
在壳牌全球各地公司中,公司的管理层共有三个:第一层是最高管理层,即总裁;第二层是中层管理者,即部门管理层,也就是各部门的总经理;第三层是基层管理者,即执行层,也就是基层各部门的经理。最高管理层和中层管理者又称为公司管理团队,公司如有重大事情需要决定时,通常由总裁组织中层各部门总经理共同协商讨论。为了精简机构,公司一般只有中层及中层以上的管理者,才高有一个专职秘书。总裁办公室的日常事务,则归属服务部管理。这样就精简了机构,压缩了管理者的数量,缩短了"命令链"。(我的微信公众号:王荣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