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能不能这样学
——对《论语·学而篇》的梳理
南怀瑾老先生曾经这样说“在我认为《论语》是不可以分开的,《论语》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文章。......再说整个二十篇《论语》连起来,是一整篇文章。”
按照南怀瑾老先生给我们提供的思路,我们是不是能这样来学习本篇。将《学而篇》看做一篇文章,他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怎样来论证论述的?可以分几个层次。我试着串一下,不一定准确,也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
首先,学而篇第一层意思,立论,明确目标方向。就是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主线,是立论。开篇点明观点,人生必须学习,并要经常练习、实践、感知,有所获得。当然,学不仅仅指学习,理解成学问也可以。人生三步棋,立己、立人、成贤成圣,靠什么?靠学习。
学而篇第二层意思,学什么?明确具体内容:
第二章,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指出君子务本,首要的是学习“孝悌”。这是人生的大本,是第一个学习内容。
第四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告诉我们要学习“省身”、反省自己,这是教人自省、省察,当然包括忠、信,包括好学等各个方面。
第五章,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是教人学习治理国家方法,学习治国平天下的策略。具体内容就是敬、信、节、爱人和时。这便是孔门做学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注意“时”在论语中出现11次,尤其以开篇第一章的“时”、上论最后一章的两个“时”和本章这个“时”要深入体会。
第六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是叫我们学习童蒙养正的基本要求,只有按照这个次第顺序去学习,才能养正,形成扎实基本功。
第七章,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是让我们学习五伦、五常,这是基础中的基础,五伦之外无学问,必须学好的基本功。你看,孔子让我们学习的全是基本的东西。还有
第九章,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这是让我们学习祭祀,也是礼的主要内容。
第十章,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这是叫我们学习如何做人,要学习夫子的那种“温良恭俭让”的高尚品格、高尚人格,那种如沐春风的性德。这是做人的道理。
第十一章,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是学什么?让我们学习好的家道、家风、家教、家传。
第十二章,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这是叫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和”,和谐、和合。和合文化是儒家文化的根本,这也要深入体察。
学而篇的第三层含义,就是如何学?有哪些学习方法?
首先看第十四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这就是学习方法。从衣食住行言语行动等等各方面去靠近接近正确的“道”,来矫正自己,纠正自己,要始终如一一以贯之地去守正自己。
第十五章,最关键,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如何学?首先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次是贫而乐,富而好礼,要安贫乐道,乐在其中,如孔颜之乐,如孟子的三乐、曾子的三乐。
第十六章,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就是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那么,还有几章是讲什么呢?这就是学而篇的第四层意思了,学习中应注意的事项,或者说注意的问题,不能学什么。
第八章,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就是学习过程中,最容易患上的病,夫子在这里点出了病象、病因,也给我们开出了药方。
第十二章,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告诉我们,既不能小大由之,也不能知和而和,一味地求和,否则过犹不及,同样是毛病。
第十三章,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学习,要一是一,二是二,不能似是而非,不能“相当于、约等于、差不多”。
在学习过程中,孔老夫子最不能容忍的事情是什么?看第三章,这也是学而篇的第五层含义,不能干什么。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一模一样的出现在阳货篇第十七的第十七章,此外,在《公冶长篇》第24章有“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在《卫灵公篇》第十五的第27章有“巧言乱德。”为什么夫子再三再四地强调“巧言令色”不好,因为它“鲜矣仁”,它不仅距离仁德太远了,而且还能破坏仁德,所以是可耻的事。这是孔子在反复警告我们,要想守正经典,成己成人,就一定要远离。这也是从反面教育我们不能学什么。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