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轮效应的概念最早不是亚马逊提出来的,而是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提出的,他是著名的管理专家和畅销书作家,大家都很熟悉的《基业长青》和《从优秀到卓越》就是他的著作。
这个场景常常用来描述很多创业公司,在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时候,让自己公司的产品和业绩实现0到1的那种境况。
吉姆·柯林斯说:你尽力的推,轮子稍稍动了一下,又推,又微微动了一下……但你一停下来,它就停下来。面对这样一个推一下微微动一下,甚至会纹丝不动的轮子,你是很容易绝望的。
好多公司创业的时候就是这样一种绝望的状况,但在冷眼旁观的人觉得你在做无用功的时候,你坚持继续一点一点、几乎见不到成效地推一圈、两圈……渐渐就感觉这个轮子有一点点惯性,有一点点动能了,继续的推,100圈,200圈……突然在某个时候,你和旁观的人都惊奇地发现,轮子的转速明显加大,它自身的重量转化成了一种自推力,最终迅速地旋转起来,这就是“飞轮效应”。
飞轮效应和力学的一个概念有一点类似,就是最大静摩擦力:让一个物体从静止达到运动状态的时候,必须要克服它的最大净摩擦力。飞轮效应就是在你刚刚起步的时候,你的努力和你的收益之间出现一个严重的不对称,你的努力很大,但收益效果很差,这个时候,你还做不做?
如果看一下亚马逊的历年财务报表就会发现,它的利润曲线一直是很平,甚至往下陷的:亚马逊1997年上市到2004年,一直亏损,后来偶有盈利也是处于亏损状态,即便现在,它也不是一个盈利很高的公司,只不过最近才出现了连续8个季度的盈利。从上市到今天恰好20年的时间,亚马逊如今的市值已经超过了5000亿美金,相当于原来的五六百倍,尤其是最近半年来,它的市值涨得非常快。
为什么今天资本市场给了亚马逊这么高的估值?原因就是“飞轮效应”。
亚马逊的销售额和市值曲线像一个鲨鱼鳍,或者是一个靴子侧面:从很尖的鞋头比较慢地上升,过了一个点以后,突然一下子就很陡峭的直线上升了。
这就是“飞轮效应”的场景:一个飞轮由于自身重量很重,所以启动的时候很慢,甚至在启动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你都可能感觉不到它在动。但是在轮子旋转的时候会形成一种惯性和动能,使得轮子自身的重量逐渐转化成一种强大的自推力。
为了解释“飞轮效应”这个概念,我们先假设一个场景:有一个直径大约30米、厚3米、重约26吨的铁质轮子,体量很大,承受的地心引力也很大,这个飞轮就是你的公司,你的任务就是把这个承重的轮子转起来。